大家好,小编很高兴又一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给大家讲的是褐斑病和锈病以及白粉病,希望大家能够学到三农的一些知识。褐斑病此病主要为害菊花、牡丹、芍药、榆叶梅、紫薇、一品红、贴梗海棠、杜鹃、山茶、桂花、郁金香、非洲菊、凤仙花、天竺葵、鸡冠花、蜀葵、千年木等多种花卉。受害后叶片上出现圆形、楠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黑褐色病斑(有的具有同心轮纹),发病后期病斑上着生小黑点,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最后枯死,造成大量焦叶。褐斑病的病原分别为真菌中的菊壳针孢菌和尾孢菌等。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来年借风雨传播。多年连作地发病重。品种间抗病力有差异。杜鹃褐斑病防治要点,与黑斑病基本相同。
锈病是由锈菌目中的锈菌侵染引起的花卉病害总称,为真菌病害。锈菌能为害月季、玫瑰、蔷薇、牡丹、菊花、萱草、金银花、杏树、铁线莲等多种花木。锈病发生在寄主植物的叶片、果实及枝干等部位。由于锈菌为专性寄生菌,且有高度变异性和专化性,一个锈菌种内可包括有很名变种和生理小种,表现出症状有名种。锈病的生活史可产生名种孢子,致使症状也有所不同。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染病部位出现明显的精黄色至深褐色的粉堆、宛状物或毛状物。如菊花叶片感病后,发病初期叶面上出现淡黄色斑点,在相应的叶背处,也产生小的变色斑,随后产生黄褐色隆起的小病状物,即病菌的夏孢子堆,不久疱状物破裂散出大量黄褐色粉末状物,即病菌的夏孢子。菊花生长后期,多数在叶背部又长出深福色或黑色椭圆形抱状班,即病菌的冬孢子堆。冬孢子堆破裂后散出果褐色的粉状物,即病菌的冬孢子。
发病严重时常造成菊花全株叶片枯死。玫瑰感病后,春末和夏季在病叶正面出现褪绿的黄色小斑,叶背面散生桔黄色夏孢子堆。夏末秋初又在叶背产生黑褐色的冬孢子堆。锈病的病原菌有多种,常见的有菊柄锈菌、玫瑰尖多孢锈菌、萱草柄锈菌、芍药柱锈菌以及玫瑰多孢锈菌等。不同类型的锈病,发病规律也不尽相同。菊花锈病,病菌以冬孢子堆和菌丝体在病组织上越冬,翌年夏季平均气温达25C左右,相对湿度85%左右时,有利于发病和蔓延。通风透光不良,土壤粘重,排水不畅或施氮肥过多或缺肥等则发病严重。玫瑰锈病为单主寄生,以菌丝体和冬孢子堆在病组织内越冬。
在四季温暖多雨或多雾地区及年份,夏孢子可常年生存,成为主要侵染源,因此发病较严重。在冬季较长而寒冷,夏季气温较高的地方则病害发生一般不太严重,这是因为夏季高温可以直接促使夏孢子死亡,如又遇高湿更会加速其死亡。冬季温度过低,也能促使冬孢子死亡。防治要点: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病枝、病叶及病芽集中销毁。③适当增施磷、钾、钙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发病初期,喷布~.倍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0.3波美度石硫合剂。
白粉病此病是花卉上最常见的一种全国性病害。主要为害月季、玫瑰、蔷薇、梅花、牡丹、芍药、菊花、大丽花、八仙花、栀子、木芙蓉、紫薇、丁香、黄栌、秋海棠、倒挂金钟、瓜叶菊、凤仙花、非洲菊、百日草等多种花卉。白粉病多发生在花卉的嫩芽、嫩叶、嫩梢、花蕾及花梗上。发病初期受害部位出现褪绿斑点,以后逐渐变成白色粉斑,犹如覆盖一层白色粉状物。发病后期在白粉层上产生针尖大小的颗粒状物,其颜色逐渐变为深褐色。受害后植株矮小,嫩梢弯曲,叶片凹凸不平,花少而小或不能开放或花姿畸形,严重时叶片卷缩、干枯,甚至整株死亡。
白粉病属于真菌病害,是由白粉菌目,单丝壳属和粉孢属等几个属中的若干种病菌侵染引起的。白粉病菌是专性寄生菌。绝大多数白粉菌为表面寄生,其主要特点是病原体大部分生长在寄主植物的表面,孢子萌发后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内吸收营养,进行繁殖。病菌有的以菌丝体在感病植株的休眠芽内越冬,有时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来年春天条件适宜时借气流传播和蔓延,在生长期内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可多次进行再侵染。在阳光不足、通风不良、湿度较大的环境条件下发病严重。偏施氮肥、浇水过多,造成植株徒长时发病也较严重。防治要点:深秋彻底清除病残植株,减少初侵染源。
发病后及时拔除病株并烧毁。注意通风,加强光照,适当降低空气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花卉抗病力;喷药保护。花卉休眠期,喷洒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等量式波尔多液。发病后喷洒1:倍的硫磺粉悬浮液,也可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代森铵~倍液。如使用硫磺粉时需每23天喷一次,若施用托布津、代森铵时可每周喷一次,均需连续喷3~4次。看完小编的文章,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多多给小编留言吧,谢谢大家的观看,我们明天再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