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一般出现在什么部位 http://m.39.net/pf/a_4575561.html

引子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喜欢看电影,特别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因为这种电影是曾经的历史,有很强的代入感并能引起观众的思考。自己习惯每次在看完影片之后都会去找一些关于影片的相关资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后的真实事件和历史罗列出来以馈读者,这个系列会不定期根据我曾经看过的影片进行更新。

影片介绍

限于篇幅,今天这个主题我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来讲,因为虽然是两部独立的电影,但却是同一个导演,讲述着同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就是二战历史上著名的硫磺岛战役,第一部影片是从美国人的视角所拍摄的电影《父辈的旗帜》,第二部电影是从日本人的视角所拍摄的尔电影《硫磺岛的家书》,这两部电影是同期发行的姐妹篇,也是电影史上很罕见的可以用两方不同的视角展示的同一个事件的影视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

上部:介绍硫磺岛及其它在二战中的战略意义和美国海军陆战队那张著名照片的历史背景

中部:介绍整个硫磺岛战役的来龙去脉和很多细节

下部:介绍从日本人的视角看硫磺岛战役和对历史的反思

今天要介绍的是《父辈的旗帜》这部影片。

剧情介绍:年2月,被“太平洋的绞肉机”的硫磺岛战争结束。在战斗的第五天时,五名美军海军士兵、一名军医、一名随军记者一起“缔造”了一张英雄的照片,一张象征国家胜利的照片:他们将美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的制高点。当照片登上美国各大报纸头条的时候,当时的六名英雄中的三人甚至还不及知道自己成为英雄而英勇牺牲了。幸存下来的其余三人战后却对那场战争只字不提,仿佛他们未曾参与那场战争。   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成为英雄才走上战场,他们是为了国家而战,当他们看到身边的伙伴一个个倒下时,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也在一点点流失……

影片背后的历史(声明:本文很长,但绝对值得了解,这是上半部分)

第一部分硫磺岛

硫磺岛(英语IwoJima)位于西太平洋的日本火山群岛(小笠原群岛),面积20㎞(8平方哩),目前由日本管辖。硫磺岛位于东京以南千米,南距关岛千米,几乎是东京和塞班岛的中间。全岛南北长约8千米,东西最宽4千米,最窄的地方只有米,大约不到21㎞,因为岛上覆盖着一层由于火山喷发造成的硫磺而得名。

硫磺岛二战前就是日本海军的军事基地。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日本开始强化周围岛屿的防御措施,派驻陆军和海军驻守硫磺岛。

二战中日军和美军在岛上爆发硫磺岛战役,双方均死伤惨重,最后美军占领该岛。年硫磺岛归还日本。

硫磺岛现是由日本海上自卫队管理,并设置空军机场,跑道长米。登岛需要特许,一般人无法到达岛上,也不开放观光客登岛。美军也会在硫磺岛演练夜间在航空母舰上的战机起降,日本航空自卫队也在此演习训练。硫磺岛也是日本唯一能进行陆、海、空三个自卫队联合作战演习的地点。

第二部分硫磺岛的战略意义

硫磺岛虽是弹丸小岛,却处在战略要津。它正当东京与美军新占领的塞班岛之间,距二地各约公里。美军占领塞班岛以后,一直以塞班岛为基地空袭东京。但因硫磺岛的报警作用,美军对东京的空袭一直效果不佳。

驻硫磺岛的日军战斗机还不时升空拦截,冲散美国机群。为总攻日本,美军势必要夺占硫磺岛。而为东京安全,日军也势必要死守硫磺岛。这座杳无人迹的火山岛在太平洋战争后期成为日美必争之地。

详细论述硫磺岛的战略意义:

防御方面年11月2日数架日军九七式轰炸机自本土浜松市起航中途在硫磺岛千鸟机场着陆补充燃料后于次日凌晨对美军位于塞班岛的艾利机场进行超低空投弹;11月7日3架九七式再袭塞班……。日军的奇袭虽是螳臂当车式的行动,但硫磺岛的存在仍是对美军的塞班B-29基地的潜在威胁。

进攻方面硫磺岛成为美军基地后,停泊在此的战斗机亦可为B-29全程护航。起初B-29自塞班岛起飞,护航战斗机无法全程陪伴,只得依靠日本近海附近的航母舰载机。但美海军任务繁重不能随时配合。而有了硫磺岛陆航战机的护航,可以极大的缓解海军对于B-29的护航压力。

保障方面塞班岛至日本本土间的航程往返有公里,B-29的燃料应付如此航程极易捉襟见肘,如途中遭遇不测导致航线变化,根本无处停靠只得迫降大海。而硫磺岛的位置位居航线中央,距离塞班和东京各约公里。如美军将之夺取便能成为B-29的安全中转站,遇故障和伤情的B-29就可在该岛紧急降落和维修。

年2月26日美日尚鏖战硫磺岛时,隶属美国空军联队的马洛中尉的座机就成为首个紧急降落硫磺岛机场的B-29。硫磺岛上应急备降场至战争结束,累计共有2.4万架次受伤或耗尽燃料的B—29在此紧急降落,从而挽救了这些飞机上2.7万名空勤人员。

而且硫磺岛作为日本真正的本土(非占领侵略他国的领土),美军若占领,则是美军二战中第一次踏上和占领日本的本土。所以不管从战略意义还是宣传作用上,占领硫磺岛都是最优选项。

第三部分摄影作品《美军士兵在硫磺岛竖起国旗》背后的历史故事

只要对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有了解的人对于几张照片都会有很深的印象,下面的这张就是其中之一

这张照片的名字叫《美军士兵在硫磺岛竖起国旗》,照片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年2月,硫磺岛战役,美国海军第五师开始试图占领高地,胶着到第五天,美军严重死伤,而日方也被迫撤退到岛屿的岩洞中。为了带给士兵们希望,一天清晨,第五师收到了插旗指令。

海军士兵约翰·布拉德利与战友艾拉·海耶斯、雷内·加侬以及另三位战友共同冲上硫磺岛的制高点苏利班奇峰,并且六人合力将一面美国国旗插了上去。那一刻,美联社战地记者乔·罗森塔尔将六名士兵奋勇举旗的场景拍摄下来,并将照片发回国内,18个小时后照片传到纽约,大大鼓舞了美国士兵的士气,最终为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此,这六名士兵成为了举国英雄。

以上的介绍是正史中对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进行的描述,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美联社记者罗森塔尔的这个作品的确属于“摆拍”。由于当年美军在攻下硫磺岛后有两次“升旗仪式”,分别由两组不同的士兵完成。当时的情况是:罗森塔尔错过了拍摄第一次升旗场景的时机,失望之余,他打算爬上山头拍一张星条旗飘扬在岛屿上空的照片。就在上山途中,罗森塔尔得知,已登陆的一名美军军官想要为所在部队收藏这面具有历史意义的国旗并且嫌先前插到山头的国旗太小从山下无法看清,要求士兵们换面大旗。于是,罗森塔尔赶紧爬到山顶,寻找到最佳角度后,迅速将相机对准士兵,按下了快门。经典一刻就此定格。

以上内容在《父辈的旗帜》影片中有详尽的描述,由于该片是由小说《父辈的旗帜:硫磺岛战役的英雄们》改编而来所以历史的真实性可以确定。

第四部分摄影作品《美军士兵在硫磺岛竖起国旗》中的人物

小说《父辈的旗帜:硫磺岛战役的英雄们》作者之一,詹姆斯·布莱德利的父亲约翰·布莱德利便是著名的硫磺岛插旗照片中六名美国士兵中的那位医护兵,也是三个幸存者之一。

约翰·布莱德利

然而,詹姆斯却从没有听过父亲提及那场惨痛的战斗,他甚至不知道那张如此有时代意义的照片里竟然有一个背影是属于父亲的,直到父亲于年去世,詹姆斯才从他珍藏的铁盒里发现了一枚海军颁发的十字勋章以及一些有关采访其他两位幸存者的剪报,也才真正知道了事实的真相。

父亲的低调反倒引起了詹姆斯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然而在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之后,却发现了几乎都是播报了插旗六人中牺牲的那三位士兵的资料:迈克·斯特兰克,25岁;哈隆·布洛克,20岁;弗兰克林·索斯林,19岁。

然而其他三位幸存者,除了詹姆斯的父亲约翰,另外两个人退伍之后的生活,却有如谜一般全无踪迹。詹姆斯与曾在二战时期当过战地记者、同时也是普利策奖获得者的朗·鲍尔斯分头调查,总算是得到了另外两个人的信息,然而他们也都和詹姆斯的父亲一样,已经过世了。

旗手之一雷内·加侬,54岁死于心脏病,与回国时有如英雄般的欢迎完全相反,他一直在一家公司做门卫,过着籍籍无名的生活,死时落魄潦倒。至于旗手伊拉·海耶斯,詹姆斯发现他退伍后有生活在亚利桑那州的某一个印第安人的聚集地的迹象,他在战争中身受多处枪伤,由于政府没有给予及时的医疗帮助,而导致他身上出现并发症,一直被伤痛所困扰,最后死于酒精中毒。

插旗的其他三人则是永远的长眠在了硫磺岛的黑色火山泥中,而幸存的三位插旗英雄,因为照片的轰动影响,被调回了美国。对于急切需要财政支援的美国政府而言,他们更该做的不是在战争中出生入死,而是顶着“英雄”头衔来往巡回于全国,推销战争债券以筹集款项。扮演着“完美的英雄”,发表着感人至深的演讲。

据作者詹姆斯所说,他在观看当年父亲和其他两名战友回国的纪录片时,他们就像50年代英国披头士乐队访问美国那样受到国民的欢迎,走到哪里都是鲜花和赞誉。

这群并无意成为英雄且永远也无法摆脱死难战友阴影的十八九岁的孩子们,人生被彻底改变。但他们对自己被当成民族英雄般的偶像却毫无兴趣,也从不认为自己是英雄,他们只希望能够跟那些没有享受到丝毫荣耀、在战火中壮烈牺牲的兄弟们呆在一起,希望可怕的战争永远不要再有。

战争结束后,这三名被美国政府包装成英雄的晚景却一个比一个凄凉,并非政府有意忽视他们,而是他们故意走出了大众期盼的目光。这些人,代表着美国最美好的一面,他们不觉得自己有多么地高尚,认为只是为国家做了应该做的事情--这种精神,就是我们所说的英雄主义。

以上就是《美军士兵在硫磺岛竖起国旗》这张著名的战地照片背后的故事

第五部分《美军士兵在硫磺岛竖起国旗》和雕像

这幅照片发表后,在美国引起了轰动,极大地激发了美国人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照片和雕塑所展示的形象如今已经凝结为一种美国英雄主义精神。罗斯福总统曾命令调回照片上的六个战士,但不幸的是,六人中有三个随后即战死沙场。

面对这张给自己带来无数荣誉的照片时,美联社记者罗森塔尔谦虚地说:“我看见他们在竖起国旗,就下意识地按下快门。拍摄过程很简单,我不认为那是一次伟大的拍摄,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一刻,照相机记录了一个国家的灵魂!”这张在摄影史上堪称“不朽之作”的照片不仅让他的作者罗森塔尔获得了年的普利策奖,而且为他赢得了一生的荣耀。

由于这张照片真实反映了二战期间美国军人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美国联邦政府不仅在战时将它作为献给阵亡将士的礼物,而且在战后还根据照片制作了一座雕像,安放在华盛顿阿灵顿国家公墓,任后人凭吊。

雕像人物形象十分逼真,完全按照片原本细节,就如同战地的重现。看到这座雕像,仿佛就能闻到战场的硝烟,能听到枪炮的呼啸,能看到血,肉,牺牲和胜利。

雕像共计使用多吨铜,铜的青绿俨然与海军陆战队的绿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选用与硫磺岛黑色火山灰相似的黑色瑞典花岗岩作为雕像基座,也显现出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后记(上部)

这也算是在《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中第一次单独开小系列,因为很多历史上重要的事件,寥寥几语不能把事情的整体都说清楚、看明白,更何况是这种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战役,无论从事件的意义、过程、人物和启示在一篇之中很难讲的通透,所以我觉得开一个小系列就非常有必要了。

二战中著名的一场战役,硫磺岛战役诞生了一张著名的照片《美军士兵在硫磺岛竖起国旗》,一张照片促成了美国一处著名的雕塑“美国海军陆战队纪念碑”的矗立。

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作者在一探究竟后写下了《父辈的旗帜:硫磺岛战役的英雄们》这部小说,而这部小说又促成了一部优秀的电影《父辈的旗帜》的诞生。

正如当年现实中刚赶到硫磺岛视察的美国海军部长福雷斯特尔看到美国国旗竖立在硫磺岛折钵山山顶后激动地说:“折钵山上升起的国旗意味着海军陆战队此后五百年的荣誉!”美国第四大军种——海军陆战队的军魂就此被印上了深深的烙印。

这部影片用大量的篇幅来描绘一面是不断闪回在战场上各种战斗,一面是这三名主人公在现实中进行战争债券的募捐,一面是战火纷飞一面是宁静和平。不断的有战友倒下,不断的要去往全国各地像动物一样进行巡回路演。

导演一方面想要表达也许根本就没什么英雄,都是些像原著小说作者父亲那样的普通人。我们口口相传所谓的英雄,只是国家自身宣传需要和满足人们想象的产物。

为什么一个普通人上了战场之后就会愿意做出牺牲?对于电影当中的父辈们来说,他们曾经的付出和牺牲,也许是为祖国而战,但更实际的情况是只为了身边的战友,看着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在你的身边不断的倒下,这才是他们愿意为之付出和牺牲的真正原因。

父辈的旗帜,从普通见伟大、从平凡显英雄。

(未完待续)

点击下方链接可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4—美国电影《军火贩》背后的历史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3—英国电影《黑道传奇》背后的历史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2—俄罗斯电影《第九连》背后的历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