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剩一个连,我去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去当班长。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岭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军的又一次精彩较量,在这场战役中,美军主要指挥范弗利特使用了数量惊人的弹药,但仍然没有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后来范弗利特本人在回忆这场战役的时候也表示:“这是战争中最血腥的和时间拖的最长的一次战役,使联合国军蒙受到了重大损失。”

我们都知道志愿军为了抵御美军的炮火轰炸,在构筑上甘岭周围地区的阵地时,志愿军挖出了很多坑道。后来因为美军的攻击太过猛烈,志愿军战士被迫退入坑道。

得知这个消息的范弗利特大喜,他认为这要自己将在硫磺岛上的经验搬来,美军就赢定了。你知道范弗利特为什么这样自信吗?

范弗利特旧照美军在硫磺岛上积攒的经验

据了解,美军与日军之间展开的硫磺岛战役,被认为是太平洋战场上最残酷、最艰巨的两栖登陆战役。因为自从菲律宾战役结束之后,日军的海空军主力就几乎丧失了战斗力。

这就意味着硫磺岛上的日军在抗登陆作战时,几乎得不到海空支援。为了守住硫磺岛,日军指挥人员栗林决定滩头作战。

在栗林看来,日军如果着重于滩头作战,那么只会徒增伤亡,毕竟美军在这场战役中有着绝对的海空优势。

于是他提议,干脆凭借折钵山和元山山地的有利地形,修筑大量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实现纵深防御。在栗林的指挥下,日军在硫磺岛建成了多个碉堡。

在硫磺岛上的美军

这些碉堡之间还存有18,米(原计划为27米,但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完成)的地下通道,它们将各大碉堡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防御体系。

年8月10日,美国航空兵对日军在硫磺岛上修建的机场以及港口等正式展开攻击,这之后的日子里,美军对日军展开了多次空袭,希望可以尽快拿下硫磺岛。

只不过因为日军在美军攻势猛烈的时候都躲在暗堡和地下通道中,等美军攻势渐缓之后又出来抗击美军,这就使得美军在硫磺岛上的战斗艰难且缓慢。

经过漫长的消耗战之后,美国一部分海军部队赶到硫磺岛战区,在与已经和日军展开多次战斗的美军交流之后,大家一致决定对硫磺岛日军展开大规模炮击。

硫磺岛上日军布置的射击点,非常隐蔽

值得一提的是,美军这一次炮击的目的之一是尽可能削弱日军,为之后的登陆做准备。不过令美军没有想到的是,虽然他们在登陆前消耗了24余吨弹药,让整个硫磺岛几乎被己方火力完全覆盖。

但日军的伤亡和损失仍然很轻微。美军登上硫磺岛之后,依旧选择了以火力掩护,不断向前推进的战术。不过因为日军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躲在坑道中积蓄力量,这就使得美军前几批成功登陆的士兵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

最后美军想了个办法,他们寻找到日军地下通道的出口,然后使用火焰喷射器等装备封锁之。为了保证毁伤能力,美军还使用了大量的黄磷弹或者直接灌入汽油点燃熏烤。这给日军造成了明显的减员和损失。

在硫磺岛上的美军志愿军上甘岭阵地与日军硫磺岛阵地的相似之处

范弗利特在指挥军队攻打上甘岭时,发现志愿军在上甘岭上构筑的阵地与日军在硫磺岛上构筑的阵地有很多相似之处。比方说:

人员的作战顽强程度不相上下;阵地都存在很多坑道工事。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战役中不论多么坚固的阵地,如果没有一支足够优秀的部队驻守,那么阵地仍然无法抵御敌人。

硫磺岛战役照片

而硫磺岛战役之所以会被冠以“残酷”、“艰巨”的形容,就是因为当时躲在地下通道中抗击美军的日本士兵非常顽强,在那个战场上,美军的战线推进几乎都在一米一米的往前挪。

后来日军伤亡惨重,剩下的日军直接选择了自杀式攻击,给美军又带来了很大的伤亡,可想而知当时的日军到底有多疯狂。

相比于日军而言,中国志愿军没有那么疯狂和极端,但誓死捍卫阵地的信念存在于每一个志愿军战士心中,所以美军在上甘岭战役中的推进也非常艰难。

硫磺岛战役照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硫磺岛战役和上甘岭战役中都存在坑道阵地,但因为志愿军所掌握的资源并不多,因此上甘岭阵地上的坑道远远没有日军在硫磺岛上构筑的地下通道那样规整。

上甘岭战役亲历者崔建功在后来回忆这场战役时表示:上甘岭阵地当时共有2条主坑道、3条排坑道、18条班组坑道(有一部分其实只能称为猫儿洞)。

当然了,仅仅依靠这些坑道阵地,根本无法抵抗美军。所以在应付美军轰炸的同时,我军也在想方设法地开拓更多的坑道。截止上甘岭大战前夕,志愿军的坑道工事已经颇具规模。据悉当时仅四十五师已构成的坑道,就有条。

另外还有堑壕、交通沟条、反坦克壕4条、筑掩蔽部个、鹿砦米、铁丝网米、粮食库洞61个、弹药库洞65个、阵地伙房个,以及各级指挥所、观察所个……

上甘岭阵地上的坑道(弹药库)范弗利特天真了

也正是因为硫磺岛战役和上甘岭战役有上述相似之处,所以范弗利特也考虑过火攻,但遗憾的是,志愿军在坑道战上的处理明显比日军强很多。总结来说,志愿军当时所采取的坑道战术有这样两个优势:

反斜面坑道技术炉火纯青;小兵群布置出其不意。

在挖坑道之前,志愿军方面就已经制定了相应的“七防”要求,即坑道必须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水、防寒。

志愿军在坑道中

根据这些要求,志愿军挖出的坑道具有非常出色的防御能力,美军为了拿下志愿军的坑道阵地。

他们在攻占山脊棱线之后反复使用炮火、巨石、铁丝网以及毒气,以破坏志愿军的反斜面坑道。

而志愿军则为了避免坑道遭受无法修复的损伤,趁着夜色与美军争夺表面阵地,其中山脊棱线备受志愿军重视。

毕竟只有掌握了棱线处阵地,美军的诸多打击手段才能在根本上被解决。这也是当时志愿军会和美军反复争夺表面阵地的主要原因。

上甘岭地表一角照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志愿军轻步兵的“三三制”战术在抗美援朝初期就给美军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亡,而到了上甘岭战役时,由于当时志愿军的火力远远比不上美军。

这就导致志愿军在表面阵地战中几乎没有什么优势。所以志愿军干脆在敌人炮火猛烈的时候,只在表面阵地投入3个人,其他人则在坑道坚守。

这样一来,敌人很难准确锁定志愿军战士的方位,每当美军想要使用火焰喷射器等装备时,士兵就会被不知道哪里来的子弹直接击毙。

次数多了以后,美军也就放弃了使用火焰喷射器等装备攻打志愿军坑道阵地。诚然,范弗利特的确将美军在硫磺岛积攒的经验搬了过来,可遗憾的是,上甘岭战役并没有如他想的那样,由美军取得最终胜利。

坑道中的志愿军战士小结

战役进行到最后,范弗利特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真的搞不定上甘岭阵地上的志愿军。如今当我们再看上甘岭战役时,在为志愿军精绝战术感到佩服的同时,也无比敬重曾经趴在阵地上,直面美军炮火的志愿军战士。

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法想象炮火在身旁炸开是何等恐怖,也不敢深思空荡荡的阵地上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人时,场面是如何的悲壮。

上甘岭战役胜利了

抗美援朝的胜利证明,我们的军队是一支不可侮的力量,中国人民一定能创造奇迹。

而在了解抗美援朝方面,著名军史学者李峰先生所著的《决战朝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著作。

李峰先生在编写此书的时候,及其尊重实际情况,最大程度还原这场战争并加以讲解注释。因此,笔者建议各位军迷们都读一读这本书。

本书不管是自己阅读还是送朋友都非常不错,有意的读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