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硫磺还是硫黄有同学在模拟授课的时候讲单质硫,特别强调了应该是“硫磺”而不是“硫黄”。严老师虽然和蔼可亲,但同时又是一个认真而又较真的人,在点评课的时候认为硫磺是学名,而硫黄是俗称。下课后,觉得最好还是引经据典一些会更有说服力。所以,回家后查阅了几个版本的教科书,来看一下教科书中是如何来说的。首先来看03课标版人教版:我们可以看到,03课标版人教版教材认为硫的俗称是硫黄,也就是把硫黄定义为是硫的俗称。而19年课标版人教版的表述沿袭了03年版课标教材的说法:而19课标版鲁科版的表述也相似。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教材,我们可以看到普遍认为硫黄是硫(或硫单质)的俗称。而最新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则做出了如下解释:认为不同同素异形体的硫单质,通称硫黄,而硫磺是硫黄的旧称。由此可以归纳,现在普遍认为硫单质的俗称是硫黄,而不是写作硫磺,硫磺是硫黄的旧称。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硫磺虽然是硫黄的旧称,磺并没有退出现代化学的舞台。比如磺酸、磺胺、磺基、磺化反应等,而这里所有的“磺”都与“硫”有关。比如,磺酸的通式是R-SO3H,式中R为烃基,而-SO3H是磺基。II硅还是矽谈到旧称今称的问题,就需要涉及到另一个化学知识点的变迁,“硅”和“矽”。《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在解释“硅”的时候,做了如下解释:认为硅旧称矽。那么这背后是怎样的演变史呢?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我国在清末民初的时期为了因应化学发展的需要,造了一些新字,比如烃、烷、烯、炔等,也包括氧、氟、氯等,也包括“硅”。民国初期,化学家将元素silicon翻译为“硅”,读音定为XI,但是当时还没有拼音方案(拼音方案是新中国成立后由周有光等人研制的,在年通过),很多人(包括化学从业人员)并不知道该如何读“硅”,按照不认识的字念偏旁的原则,于是都把“硅”读作gui(圭的主音,其实圭还有一个读音就是Xi),鉴于人们老读错音,于是民国时期的化学会又创立了新字“矽(Xi)”以进行区别。新中国成立后,中科院有学者认为“矽”与“锡”和“硒”都读Xi,那就成了xixixi了,不便于区分,尤其是“矽”和“硒”都是非金属元素,于是又改回了“硅”(音gui)。不过,现在我国台湾地区还是使用“矽”。而一些与硅有关的东西,则沿袭了下来并未改成硅,比如矽肺病、矽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