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是人类与野兽的一大区别,火的应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早在万年前的元谋人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都留下了曾经使用火的痕迹。
原始人类能够控制火把食物烤熟,而熟食更容易消化和吸收,更多样的食物被人类食用,同时促进了人类大脑发育,原始人类还用火驱赶、围歼野兽,这也提高了狩猎生产能力,而且用火发热取暖,使人体的体毛退化以后才不至于被冻死,控制火提供热、光是人类早期伟大的成就之一。
考古研究发现,距今大约万年前的元谋人遗迹当中,发现了很多燃烧过的炭灰和兽骨,这表明元谋人已经掌握了天然火的使用,最早的人类其实不会生火,他们都是使用天然火。
最让人熟知的就是钻木取火,但这种方法并不常用,因为即麻烦又耗时,而在我国古代就有记载,古人用太阳光生火,考工记中就记载了用青铜做成凹面镜,用凹面镜面向太阳,聚光来取火的方法,这种工具一般做成碟子或者小杯的形状,可以随身佩戴非常方便,这种方法到了清代依然有人使用,但是受天气限制严重,夜晚,阴天下雨都没办法使用。
后来人们就发现了用燧石取火的方法,燧石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硅质岩石,两个燧石用力敲打就可以冒出火星,再用火星引燃引火棉,就可以生火。
当然这个生火的过程也是漫长且辛苦的,有时候可能几个小时都点不着火,所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火折子。
提到火折子,立马就能想到电视剧中的情景,人们拿着火折子拔了盖子之后轻轻一吹,小火苗就立马冒了出来,简直是古代人的必备神器,火折子的使用原理很简单,它是利用化学上的复燃,就是可燃物在缺氧环境下不彻底熄灭,遇到富氧环境就能够重新燃烧,虽然火折子原理简单,但是火折子制作起来却相当麻烦。
古人将白薯蔓在水中浸泡,然后取出敲打,这里说的白薯蔓其实就是红薯的藤蔓,而后加入棉花芦苇等,再次浸泡敲打,晒干之后加入硫磺硝石松香等易燃物,最后折成长扁筒或拧为绳,用纸包好点燃之后放入竹筒里盖上盖子,人为制造缺氧环境,使之不能充分燃烧,等到用时把它打开再往里吹气,使其与空气充分的接触,就能复燃,这就是火折子。
所以说古人生火是非常麻烦的,好不容易升起来的火,尽可能得不让它轻易熄灭,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会保留一点火种,让火常年不熄,如果真的灭了也可以去邻居家来借个火。
现在的生活也是离不开火的,但是有了火柴,打火机,生火就简单多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