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生火做饭还是用来照明取暖,都不能够离开火。现代的社会人们已经发明了火柴、打火机,用来保存火种,便于人们的随身携带,为大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古代是没有火柴、打火机的,那么古人又是如何来随身携带、保存火种的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古代用来保存火种的的常用工具“火折子”。
相信大家在许多影视剧中都看到过,每当剧中人物被困在山洞或者是密室中时,或是游学的书生错过客栈,只能在荒郊野外的破屋中住宿时,当四周一片黑暗时,总会随身拿出一个长度在10cm左右,圆形的木棍,拔掉盖子,用嘴轻轻一吹,就会有火苗升起,用以取暖和照明,这就是古代的“火折子”。
那么火折子究竟是是不是真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他又是通过什么材料制成的?据史书记载,火折子最早出现于公元年,当时正值连年战乱时期,百姓四处逃难,居无定所,物资尤为短缺。由于常年时间的迁徙,人们所能随身携带的火种非常稀少,当时北齐朝宫内的宫女用非常粗糙的土纸卷成密集的一卷,先利用火种将其点着,然后迅速的使其熄灭,然后保存起来,这就是最初火折子的雏形。
随着人们使用火折子的普遍,人们发现这类用粗糙的纸卷成的火折子,不能时间长久的保存,并且由于纸的粗糙性,在点燃的时候,需要大量的氧气与之充分接触才能点燃,并且遇到潮湿、阴雨的天气时,基本上火种已经没了应有的作用,使用起来十分的不方便。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在逐渐改进着火折子,开始使用其他的物品来替代原来的土纸。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使用番薯的藤蔓作为制作火折子的原料,可以大大提升其使用质量。随着人们的慢慢摸索,逐渐发现,将白薯的藤蔓加入水长时间的浸泡,取出后用工具将其捶扁,在加上新鲜的棉花及饱满的芦苇缨子继续捶打后,将混合的产品一起晒干至没有水分,加入硝、硫磺、磷等易于引燃的物质,再配合着多种香料,搅拌均匀,放于已经提前制作好的长竹筒里,在天色漆黑时,以明火点燃,再次弄灭,盖上已经制作好的盖子,基本上就制作完成了。
制作好的火折子,在使用时会发现,点着后,没有明亮的明火但是却不会熄灭,始终会有火星在。同时,因为有磷及一些易氧化的物质,在天气气温高的环境下,用嘴一吹,就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强烈的反应,解决了之前阴雨天火折子无法使用的情况,大大增强了人们在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便利性、实用性。也成为人们保存火种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火折子已经逐渐被火柴、打火机所取代,但是我们仍然要去感叹古人的智慧真是强大,从生活中就地取材去解决自身也遇到的问题,这种思维能力依旧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模仿、借鉴。
关于火折子的由来就先介绍到这里,喜欢小编的文章欢迎点赞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6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