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知道“上甘岭”其实并不是一座山?它不过是朝鲜中部门户“五圣山”山下的一个小村子,而且仅有十几户人家。如果从空中鸟瞰的话,上甘岭村刚好位于五圣山伸出的两个山腿之间,根据标高,军事上将这两个山腿称为“.9”和“.7”高地,是五次战役以后“谈谈打打”期间志愿军和美韩军对峙的前沿阵地。所以五圣山才是我15军的核心防御阵地,而这两个高地是伸出去的支撑点,山下就是美军控制的“铁三角地区”:平康、金化和淮阳交汇地带,但是志愿军居高临下故而态势有利。而美韩军若想改变态势,就必须夺取五圣山,那么若想登上五圣山,又必须得先攻克两个前沿高地,这才是战役要点,只不过后来是用上甘岭这个村子的名字命名了整个战役而已。因此上甘岭战役双方争夺的焦点,就是.9和.7两个高地,跟上甘岭村没啥关系,这个不具备战术价值的村子也早被轰平了。在长达43天的争夺战中,尽管两个小山头多次易手,但美韩军最终未能占领和巩固这俩高地,既然这俩高地都没弄去,那么进攻五圣山主峰的计划也自然就破产了,所以从战役结果看,志愿军确实是完胜!如题所述,为什么上甘岭战役我军伤亡较大呢?一,时间跨度太长且敌我双方拉锯次数太多。其实上甘岭战役最初只是“战斗”规模,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原本打算,用两个营兵力(一个营扫荡一个高地),以及人的预计伤亡,在五天内拿下.9和.7高地,然后再研究攻取五圣山主峰。结果由于双方不停增兵,最后实际投入的兵力是:志愿军累计参战余人,美韩军则为余人,进而达到了战役级的规模。当然不是老范预想的五天,而是整整厮杀了四十三天,期间在血腥的反复争夺中,志愿军总共打退了敌人大大小小多次进攻,伤亡总数为人(阵亡率20%多)。所以这么一算,平均每次战斗伤亡12.8人,每天伤亡人,也就明白其实是比较合理的代价。二,双方动用了空前规模的重武器和战役火力。这两个高地可以据守的面积,加一起只有3.7平方公里,一个榴弹团几十门炮即可以完成火力覆盖,然而美军为了摧毁我军防御体系、同时封锁五圣山主峰我军对两个高地的增援,整整动用了门毫米以上口径的重炮,两个山头都被硬生生削去了1米多。美军同时出动了0架次飞机和辆坦克,火力密度堪称“变态级”。而志愿军也不示弱,先后调集了门75毫米口径以上的大炮,尽管数量略逊于美军,但是对于覆盖两个弹丸之地的山头,也是足够了。尤其是志司还将装备“喀秋莎”火箭炮的炮21师团加强给了第15军,让美韩军大吃苦头,也就是说,在反复易手的过程中,无论哪一方占据表面阵地,都会遭到对手无死角的火力覆盖,伤亡肯定小不了。三,美韩军在战役中遭受的伤亡其实更大。秦基伟军长曾经自豪地说:“坑道挖得最好的就是我们15军”!而15军采用的战术就是以两个高地的坑道为依托,白天当敌人火力占优时,部队就转入坑道坚持,在五圣山后方火力支援下破坏敌人损毁坑道的企图,有效地保存了实力。到了夜间,志愿军再从坑道里杀出组织反击,把占领表面阵地的敌人赶下山去,如此循环往复。而美韩军不具备这个条件,那无论进攻还是防守,都全部暴露在我军火力打击之下,完全要靠人命去填。战至年11月25日,美韩军伤亡总计达到人,其中阵亡率高达40%,是志愿军的两倍还多。初期投入作战的美军第7师(满编人),和后来接手的韩军第2师(满编10人),已经完全被打残。四,美韩军放弃作战就是因为慑于巨大伤亡。如果美韩军舍得继续拿士兵的生命填进“上甘岭”这个绞肉机,那么战役可能还会进行下去。仅在10月30日的大反击中,我英勇的志愿军就全歼敌人两个加强营余人,前沿观察哨向军前指汇报说,敌人在一卡车一卡车的拉尸体,在两个步兵师被基本打残的情况下,美韩军确实精神崩溃了,所以放弃了继续争夺,也就标志着上甘岭战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五圣山以北是里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带,所以志愿军是“死战不退”,否则就会丢失一大片已控制地区,在谈判桌上处于不利位置。而美韩军是企图通过夺取五圣山,在谈判桌上攫取更大的利益,属于幻想着“顺手牵羊”,因此不仅双方的战斗意志、战术运用不同,其实心气也不同。最终是敌人发现,在志愿军的铜墙铁壁面前,在战线的任一点都捡不到什么便宜,只能放弃作战而重启谈判,所以上甘岭战役虽然牺牲重大,但是意义却更加重大。要知道,太平洋战争中让美国人抓狂的硫磺岛战役,美军阵亡率也仅仅是32.6%,既然讨不到好去,美国人除了偃旗息鼓,难道还有什么别的办法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