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小学一年级,我对学校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当年我班有四十多人。同学们大多来自榆树湾东西街,还有毫米圪坨榆树湾电厂的,也有东边张家圪蛋的。榆树湾东西街的同学除我之外,还有陈家大院的陈胜利、刘满河。西圪蛋上贺建芳、田俊玲、张彩虹、邬永红、李丽萍,东湾有高翠芳、高双义(姐弟俩)、刘小飞、毛建华、吕万珍、闫凤梅、赵文英、杨彩霞、刘文军等,张家圪旦、二道沟有田美玲、吕翠萍、戚培军、戚云飞、戚二小等,榆树湾电厂有侯建华、李爱斌等。当然还有一些同学,我这里记不上名字了。大家来自四面八方,共同组成了级榆树湾硫磺厂学校一年级二班。我们入小学那年,学校还是很注重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尽管当时由于教室短缺,每个班只能上半天课,但老师们职责在肩,又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所以我们在入学之初,接受了正规的教育教学。当时开设的课程有语文、算术、音乐、体育、图画和劳动。语文课由班主任高果荣老师代。一开始当然是学拼音了。高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授“b、p、m、f”这些声母和“an、eng、ong”这些韵母。好在入学前这些拼音我都接受过哥哥姐姐的学前培训,所以学起来并不觉得困难。学完拼音,我们开始跟上高老师学语文课本的第一课《毛主席万岁》。当年算术课也是高老师给代,一开始当然是十以内的加减法了,然后逐渐提高难度。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高老师让我班同学回家准备二寸长的秸秸秆儿带到学校,以强化教学效果。后来,高老师有事儿,王白娥老师还给我们代过一段时间班主任和语文、算术课。音乐课在八二五学校低年级一般由王美清老师给教唱。有时郑大椿老师和邱亚英老师也过来给我们上音乐。这方面内容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作过详尽的描写,这里不作赘述。体育课在小学一至三年级一直由田志忠老师给代。田老师有较强的体育素质,教学也有自己的一套。我们先后学习了齐步走、短跑、广播体操、跳高、跳远、铅球、单杠、篮球和足球等体育项目。班里最开始文体委员是毛建华,后来我成了文体委员。当年上体育课我们从庙院整队走开,得在街上绕踠半天,最后才能去了学校体育场。学校的体育场实际上就是篮球场,在八海大窑西南侧,沙榆公路南边,有两个篮球场大小。靠西的篮球场南侧有一棵年份比较长的柳树。学校开运动会时,有一个比赛项目叫“扒绳”,就是在这儿举行。用的是拔河的绳子,把绳子的一段固定在柳树的树圪杈上,另一段垂下来,赛的是比赛选手扒上去的高度,实际比的是大家的臂力。在八二五学校上小学期间,一到星期天,自己总爱到体育场玩儿。一到夏天,大柳树上肯定有自己的身影。图画课开始由吴鸿德老师代,后来换成了王玉山老师。那时我们用的是五颜六色的蜡笔,我记得我们跟上老师画过五星红旗、万年青、天安门城楼等。在庙院上小学期间,我班还出过蜡笔画专栏。我对美术的兴趣就是从那个年代培养起来的。后来上初中、上高中能够为班里办黑板报,基础就是那时打下的。年冬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举办的全区组织系统书画大赛,我的两幅国画作品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应该说这里有当年两位美术老师的功劳。当然,这是后话了。在上小学期间,参加劳动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课程。那时学校组织的劳动很多。对我们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帮周边农村挽麦子、到河畔往学校石灰窑抱青石、上磺厂砂坡拣砂子等,这些都是常事儿。回想起小学低年级的一幕幕往事儿,自己感觉在那个特殊年代,学校能对学生实施德智体美劳全科教学全面教育,真的是不容易!笔者离开母校到明年正好四十年了。近四十年来,无论是到高一级的学习深造,还是后来到不同的单位工作,我都能运用到在榆树湾学习时学过的东西。学校对我们实施全面教育,受益的当然是我们学生。笔者今天在这里独自发感慨,但我想这也是从榆树湾毕业出去的学子们共同的心声!感谢母校!感谢各位辛勤付出的老师!
作者简介
陈骏驰,榆树湾陈家大院长大,爱好文学,现就职于市直部门。
来源:准格尔旗发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