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经常看盗墓系列小说或者是电视剧的朋友,那么一定对“火折子”这种工具不陌生,可以说它是“盗墓神器”,进入黑暗之后,主角团们只要将准备好的火折子拿出来,用嘴轻轻一吹,“砰”的一下,火折子就点燃了。实际上,火折子也有一个外号,叫做“古代打火机”,这或许让人感到好奇,火折子究竟是什么构成的,为何一吹就燃呢?其实它的原理很简单。

在古代的社会,人们并没有火柴,打火机等能够生火的工具,但是火源又是做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钻木取火等方式十分笨重,随着硫磺等易燃物的发现,一种全新的生火方式也逐渐浮现在人们的面前。

根据史书记载,我国在年,魏晋南北朝期间,发明了一种叫做“火柴”的产物,当然,此“火柴”非彼“火柴”也,并非现在那种带有端头带有易燃物的小木棍,当时的战乱年代,物资缺乏,火种也不例外,一个宫女在柴火上放一些磷、硫磺、樟脑的易燃物。

这样的好处是不需要引火,这种柴经过高温摩擦,就能够很快的点燃,也可以说是火折子的初代版本,和如今的火柴也很类似,但是还摆脱不了钻木取火的范畴,而到了后来人们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未曾熄灭的火种保留下来,在古代,人们会将纸张等松枝等易燃物点燃,然后放进比起比较长的竹筒当中,再用盖子盖上,这样一来,竹筒因为缺少氧气,里面的易燃物只能够缓慢的燃烧,露出些许火星,而当人们再要用到时候,打开通风的盖子,用嘴轻轻一吹,火折子就重新亮起来了。

因此这种做法,专家会告诉你,其实就连小孩子都知道,无异于就是用嘴的呼吸加快空气中氧气的流通,从而和燃烧物发生化学反应,看来早在一千年前,人们就已经明白了火在空气中燃烧的道理。

而到了后来,火折子开始大规模用于宫廷和军队,而一个制作精良的火折子,同样需要很多程序,它的材料一般选做白(红)薯蔓浸水中泡浓,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再捶,晒干,在加上硝、硫磺、松香,樟脑等易燃物质和多种易燃的香料而制成。

这样的火折子,寻常人家是消费不起的,而过去的武器火箭,也是无比珍惜的奢侈品。而比较劣质,大多用于民间的火折子,所采用的只是普通未打孔的纸钱(烧给死人的钱纸),或者是低廉的草纸,这样的火折子在点燃的时候同样需要技巧,必须轻轻的吹,曾几何时,20世纪我国偏远地区农村依然有火折子的身影,用来抽水烟和生活,作为一种古代的产物,火折子和火柴、打火机“三世同堂”,这也是十分罕见的,它的身上也体现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3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