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意志崩溃的战友哀求对方把自己杀死,想起描述集中营里的一些情景:在一个人死去之后,旁边的人不是哀悼,而是扑过去抢他身上可能有的食物。在极端的坏境,生存本能已经成为首要。一切又回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一层,生理需求:如此饥渴的盼望着食物仅此而已。我觉得这是战争最恐怖的一件事情,人类直接退化到最原始的状态。”
01.
随着整个战场局势的恶化,日本的本土遭受着日复一日地轰炸,那些留守在太平洋岛屿上的日本军队成了被遗弃者,他们只能绝望地抵抗,虽然改变不了战争的走向,可是为了生存,他们也不得不拿起简陋的武器去和全副武装,奉行着“物资主义”的美国士兵们战斗,“玉碎”对他们来说甚至是一种解脱。
▲硫磺岛战役旧照硫磺岛就这样成了绝望挣扎的人间地狱,日本在硫磺岛上的守将栗原中道当然知道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战争,和其他疯狂地日本军官们不一样,栗原中道显得更加理智与灵活,他没有让士兵们直接去执行疯狂地“玉碎”冲锋,而是为他们制定了一些战术,在这个绝望的岛屿上,栗原中道显然还没有抛弃军人的职业素养。栗原中道看了一下自己手下为数不多的战略资源和已经是灰头土脸的士兵们,结合硫磺岛的地形特征,栗原中道决定放弃对海滩的驻守,滩头地区相对开阔,美国军队的优势会无限扩大,去滩头上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
▲硫磺岛战役旧照栗原中道选择了理性的战术,他下令放弃对于海滩滩头的驻守,把海滩让给美国军队,让自己手里为数不多的军队都撤到硫磺岛上的山里,凭借地形的掩护驻守硫磺岛,这些隐藏在山里的日本部队神出鬼没,给美国军队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但是纵使栗原中道的战术布置再好,日本整体战场上的劣势也是无法改变的,自己在硫磺岛上的守军也就是占一些小便宜罢了。
▲二战日军作战旧照只能说,栗原中道是一个在绝境当中依然保持了相当程度的理智的日本军官,可是日本这个时候已经是无力回天了,这些依然在硫磺岛上和美国军队搏杀的日本士兵们实际上和其他的守岛士兵们一样,都是被遗弃的人,无非是在战斗中等待着死亡的将领,这一种战争结局的确定性对于这场战争的性质分析非常重要。
02.
但是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从全局的角度上来看,硫磺岛战役对于整体战局来说重不重要呢?其实我们从全局的大视野上来说,这一场无比残酷激烈的硫磺岛战役对于整体的战争走向和战局的变化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影响,因为在硫磺岛战役,栗原中道的战术制定上很显而易见的就可以看出来,日本军队在这个时候对于这个岛屿已经是处于一个严防死守的态势,甚至是不得不把海滩让给美国军队。
▲硫磺岛战役旧照日本军队在这场战争中已经处于了守势,甚至龟缩到了山区里去和美国军队缠斗,和之前的大海战和在东南亚地区的势如破竹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日本军队的整体态度已经非常明确,那就是防守,严防死守,防守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战术上的选择防守,是因为丧失了进攻的能力,不得不选择防守。
▲硫磺岛战役剧照日本军队的防守战术对于整个战场上的局势已经是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提供不了任何价值,这种战争的价值不只是对于日本而言的,也同时是对于美国人而言的,但是战争的残酷性就恰恰体现在一旦战端一开,不打到了最后一颗子弹,流干了最后一滴鲜血是绝对不可能停止的,战争一开始就必须要打出一个结果,所以说日本军队和美国军队在如此的残酷的战场情况下迟迟不能收手,一定要打到至死方休的一瞬间,只能继续打下去。
▲硫磺岛战役旧照在这个时候,日本军队已经陷入到了一个怪圈当中,那就是必须延续战争,是不是为了日本而战还是为了自己眼下的生存而战实际上都不重要了,这一场战争只有继续下去这一条选择,因为现实就是这些日本军队被扔在了这个岛上,而且当时日本的战争局势已经是全面恶化了,他们丧失了可以撤退下去的资格,而美国为了夺取这些岛屿也耗费了太多太多的物资和心血,这场争夺如果不打出个结果是不可能的。
03.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就是日本丧心病狂的强迫性“玉碎”,而且还是日本军队强迫着当时的琉球人进行“玉碎”冲锋,众所周知,琉球群岛上的居民琉球人实际上并不是日本人,但是随着日本战争局面一点一点落入下风,马上将要濒临战败的深渊的情况下,日本军队居然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彻底暴露了出来,强迫着琉球人一起进行“玉碎”行动,这一个决定除了残忍之外,更多的是愚蠢。
▲硫磺岛战役旧照因为对于这些原本就居住在这里的琉球人来说,日本人到给自己的除了痛苦和杀戮之外就是无尽的压榨和盘剥,可以说日本人带给琉球人的没有任何一点儿愉快的回忆,自己没有任何理由去为了所谓的天皇或者是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人去做出任何的牺牲,就更不要提像“玉碎”这样的极端行动,但是在日本军队的威逼之下,大量的琉球人被逼迫着从高高的悬崖上跳了下去,或者是采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手法自杀,了解自己的生命,甚至日本军队在此之后日本的军队们还对琉球人进行了大肆的屠杀,日本在自己的穷途末路露出了自己的恶魔本质。
参考资料:《燃烧的太平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