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很多人应该厌倦了国产的抗日神剧,有了一定的审美疲劳,于是许多军迷纷纷转战欧美,对一些二战大片甚是青睐。《血战钢锯岭》在国内上映后,获得了大众一致的好评,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环境特效,都是亿万票房应有的水准。钢锯岭在哪?为何美军一定要拿下此地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可能普通人对这部电影并不怎么感冒,大多是由媒体宣传才去买了一张电影票。但对于军迷来说,这部电影还是有一些门道值得琢磨。首先故事设定在年,日属岛屿冲绳岛,在柏林战役全胜之后,这是盟军最后的反击。拿下琉球群岛就等于拿下了攻击日本本土的补给线;从日军的角度来看,此战关乎到国土的完整和天皇的荣耀。在电影里,日军主要驻守在一个三面悬崖的孤岛上,只有拿下这个岛屿才能完成对冲绳的完全控制。而想要全歼日军,仅靠海军的大口径舰炮和空军的投弹是完全不能够的,因为日军早在一年前就构筑了十分结实的地下工事,大剂量的烈性炸药也无可奈何。而日军又不主动出击,着实给美军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所以盟军的部队只好从较低的一面悬崖,利用攀爬网将武器和人力输送上去,清剿残余的日军。这时就有了电影中军医道斯的故事,不愿意对敌人开枪,只是负责背起受伤的战友,最后送到攀爬网下。不得不说,这个地形使美军的重武器全部失去了作用,只能靠最基础的步兵发起一次次的冲锋,慢慢消耗日军。所以又回到最初的话题,日军明知道美军进攻的方式只有攀爬悬崖,那为什么不派人去割断绳索呢?那样美军不就望崖兴叹,彻底上不来了吗?呃,这样的话,不仅仅电影直接大结局了,也不符合真正的战场形势。日军已是强弩之末,不过是缓兵之计第一:冲绳岛的指挥官及日军大本营的高层都很清楚,硫磺岛战役失败之后,整个太平洋战争也就失败了。所谓的冲绳岛,只不过是缓兵之计,能多耗一会是一会,慢慢消磨美军的有生力量,能拖死多少算多少。所以借助钢锯岭这样的地形故意放美军的精锐进来短兵相接,这样不仅能规避掉美军的重炮火力,而且日军的近战能力略胜于美军一筹。在岛上日军效仿苏军的战术,在地下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地道和暗堡,昼伏夜出,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美军的炮火袭击。在丘陵和斜坡上开凿出机枪口,对美军的清剿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对钢锯岭地形不熟悉的美军吃了大亏,好几次进攻都被打了回去,伤亡十分惨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血战钢锯岭》的男主道斯一次次将战友从死神的手中拉了回来。四面楚歌,欲哭无泪,被迫搜美军的尸体第二,驻守钢锯岭的日军有五万人,而且在战争后期大都是老弱病残的士兵,其中不乏有十五六岁的中学生,仅仅通过一个月的军训就送上了太平洋战场。而美军不仅有太平洋舰队,而且最精锐的陆战一二三师都被派了上来,拥兵十五万余。这只是参战人数的不对等。更重要的是这时候日军已经孤立无援,连三餐都难以保证。美军生产的军粮在二战时期广受好评,日军也很清楚。所以指挥官下令,每次阻击过后都要求士兵去搜美军的尸体,一方面会有随军口粮来弥补供给线的缺失,另一方面也会搜集武器弹药,为持久战做准备。不得不说日军的指挥官牛岛满也真会现学现用,整个战术思想完全是照搬硫磺岛战役,下挖地堡,短兵相接,认真贯彻了大本营的要求——每一个士兵都要打死一名美国人。这种战术太恐怖,太残忍,以至于美军丧失了巴格纳中将指挥官。集体玉碎,最后的“神风队员”堪比魔鬼钢锯岭拿下了,冲绳岛占领了,五万多的日军仅有不足千人的俘虏。战败的前一夜,能动的人备好了子弹,不能动的重伤员也选择了刨腹自尽。这些玉碎者们死不足惜,只是可惜了战死的盟军和当地数千名老百姓,据日本老兵回忆,曾经为了阻挡美军的冲锋,多次将当地的妇孺作为挡箭牌放在阵地前。当美军进入到地堡后,发现了大量的死尸,多死于刨腹流血身亡……相信荧幕前的观众曾今对攀爬网为何不隔断有过困惑,这很正常,毕竟战争的艺术太过深奥,也许这就是指挥官的智慧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677.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