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160303/4779906.html

在中国辉煌的古代科技史中,对国家乃至世界发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四大发明,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与活字印刷术。

据研究,早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古人便已发明了纸。目前世界现存最早的纸乃我国西安出土的西汉麻纸。

不过,由于这种纸质量差、产量少,还不适合书写,故并未得到广泛地传播与使用。

直到公元年,蔡伦结合前人造纸的经验,经过多次反复实践,利用树皮、渔网等常见之物作为原材料,制作出最早的植物纤维纸,人称“蔡候纸”。

相比于甲骨、书简等记录文字的载体,纸张更加易得、轻便且低廉。因而纸很快成为最受古人青睐且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自公元三世纪起,中国造纸术依次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欧洲等国家,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公元6世纪左右,唐人在木板上刻相反的字,再往上涂一层浅墨,最后印在纸张上,从而形成了印刷术的雏形,即雕版印刷术。

宋朝时期,雕版印刷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既有官刻,也有私刻。公元十一世纪中叶,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现代活字印刷的工序奠定基础。

此外,四百年后,欧洲也在学习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从而将教育彻底修道院中解放出来,促进了文艺复兴的产生与发展。

“药王”孙思邈曾在《丹经》中提及火药的配方,即用硫磺、木炭、硝石等物制成粉末状,供炼丹所用。

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古人便学会利用木炭来冶炼金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古人逐渐意识到硫磺与硝石具有易燃的性质。

等到人们发现火药可以瞬间燃烧与爆炸的特点后,便将其广泛运用于军事战争之中,并发明了火箭、火炮等军用武器。

公元13世纪左右,火药的发明传入阿拉伯。而后,欧洲人又从阿拉伯的书籍中发现了制作火药的秘密,进而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出现。

战国时期,古人发明了司南。《萍洲可谈》中记载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情况。航海家将指南针装在船舶上,从而可以全天候在海上远距离航行。而指南针的发明也为世界各国的海上航行创造了条件。

综上,四大发明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时至今日仍然被广泛应用。那么,除了四大发明外,我国古代还有哪些惊为天人的发明被延续至现代呢?

一、牙刷

牙齿是人体的重要器官,看似不起眼,藏在面部口腔内,却是身体无论如何都不能缺少的部位。牙齿可以提高咀嚼食物的效率,帮助人类进食。

如果人体缺少多颗牙齿,则会导致严重的进食障碍,诱发身体各个器官的疾病。

同时,拥有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不仅有助于维持面部的美观,增强人的气质与自信,还可以协助舌头进行发音,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十分重视牙齿健康,并对牙齿进行良好的保养。

《诗经卫风硕人》: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是一首卫国人描写齐国女子庄姜出嫁过程的贺婚诗。

作为卫庄公的新娘,庄姜出身名门,乃大家闺秀,外表美不可言,拥有如小草嫩芽般的纤纤玉手与白如凝脂的柔滑肌肤。

其中,“齿如瓠犀”描写的是庄姜的牙齿洁白、整洁地如同葫芦籽一般。庄姜出嫁之时大约已过了及笄之年,倘若古代没有基本的牙齿护养措施,她的牙齿不可能保持得如此美观。

其实,早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口腔清洁的意识。公元三千年前的殷商时期已经有了“龋”的记载。甲骨文的“齿”是一种象形字,形态神似口腔的牙齿。

而“龋”的甲骨文则是“齿”字的基础上添了一只小虫,说明龋齿是由虫蛀造成的。直到现代,农村老人还会将“龋齿”称为“虫牙”。

由此可见,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古人已经对蛀牙有了一定认识。为了保护口腔清洁以及预防牙齿疾病,在牙刷未被发明之前,人们会利用漱口以及揩齿的方式来护齿。

《礼记》记载:鸡初鸣,咸盥漱”

在公鸡打鸣之时,古人就已起床进行漱口,清洁口腔的事迹。

古人漱口有专用的漱口水,即盐水、浓茶、酒水等,这些均能起到杀菌、防龋齿的作用。

敦煌壁画中有一幅《揩齿图》,画中一男子蹲地,一只手拿着漱口水,另一只手放在口中清洁牙齿。

此外,还有一幅《齿木刷牙图》,唐朝人会将杨柳枝的一头咬成絮状,再蘸取草药刷牙。

宋朝时期,民间已经广泛使用牙刷以及牙膏。《养生类纂》中记载了宋人使用的牙刷的主要原材料为马尾,即植毛牙刷。

与此同时,《太平圣惠方》中还记载了用药膏来清洁牙齿的做法:用杨树、槐树、桑树三种树枝煮水熬膏,再滴入姜汁等物,制成膏状,用于每日刷牙。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牙膏记载。

除了牙膏外,宋人还发明了各种材质的牙粉。例如,苏东坡就曾将松脂与茯苓捣成粉末,过滤杂质后装袋,制成“苏氏牙粉”。每日刷牙时,可先在马尾牙刷上蘸取少量牙粉,就清水刷牙。

年,成都出土了四把唐代牙刷柄。牙刷的主要材料为兽骨,头部宽,手柄部较窄,呈长条状。

牙刷头有上下两排共12个植毛孔,所用的毛应当为马尾毛。因此,牙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唐时期。

至于“牙刷”一词,则最早出现在宋朝。而南宋街道上甚至出现了贩卖牙刷的店铺。《梦梁录》中记载了牙刷作为日常生活用品进行售卖的情况。

此外,宋朝史料上还记录了“凌家牙刷铺”等牙刷专营店。明清时期,人们用猪鬃来代替马尾制作牙刷的刷毛。

西方《发明大全》中曾记载了明孝宗朱祐樘利用兽骨与短硬的野猪鬃毛制作牙刷的事例,相较马尾牙刷更为美观与实用。

20世纪初,用于制作牙刷手柄的兽骨被玻璃、塑料等材料替代,牙刷被大批量生产,并作为商品售卖。

年,仅美国一国竟出现了几百个不同的牙刷牌子,且大部分牙刷的价格较为便宜,普通人皆能负担得起。

20世纪九十年代,牙刷的外形更为多样化。诸如,刷头与刷柄呈现一定弧度,刷毛呈波浪形等。

二、冰箱

电冰箱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日用品,它具有对食物进行保鲜、保湿的作用。

如今的冰箱制造都采用了先进的纳米抗菌技术,不仅可以去除臭味,还能抑制病菌对食物的感染。

同时,现代冰箱还能通过吸收水分来控制的湿度,延长瓜果的保湿时间,从而满足消费者长期储存食物的需要。很显然,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根本离不开冰箱。

其实,古代虽然没有电,但也出现了冰箱的雏形——冰鉴,可用于保鲜食物或冰镇瓜果饮料。

古代统治阶级以及贵族阶层的生活离不开冰块。《春秋》记载:“襄公二十八年,暖冬无冰”,说明这一年的气温高于常年,没有形成较多的冰块。

史官们大都惜字如金,却肯花笔墨记载“无冰”一事,可见冰块对古人而言弥足珍贵。

古代冰块的用途多种多样。首先,冰可以用来保鲜日常的食物以及祭祀的祭品。

《周礼·天官》提到“凌人”一职,即宫廷之中专门负责看守、储存且取冰的的官员。

其次,冰块还可以用于防腐尸体。古代尸体的防腐办法有风干、冷冻、放置防腐剂等,灵感界是源于食物保鲜。

冰块具有降温作用,可以降低腐败菌种的活跃度。春秋时期,君主与贵族若死于夏季,在举办完招魂仪式后,人们会在尸体旁边摆放冰块,从而减缓尸体腐败的速度。

《礼记·丧大记》中提到的“大盘”与“夷盘”皆是用于冰镇尸体的空间。

除此之外,冰块还能吸收热量,起到降低室内温度的作用。《左传》中记载了薳子冯在夏季将冰搁置在床下的故事。

由于古代没有制冰手段,因此古人只能在冬季的时候开凿湖水或河水的冰块,再用稻草或泥土将冰块封存于地窖之中,等到来年夏季,再取出来消暑。

西周时期,周天子会在夏季举办盛大的颁冰仪式,根据官员的等级依次分发不同数量的冰块,以示天恩。

为了减缓夏季冰块的融化速度,古人发明了冰鉴,即现代冰箱的雏形。《周礼》记载:“祭祀供冰鉴。”其中的冰鉴便是形似大盆的青铜器,主要用于冰镇饮品或盛冰降温。

年,湖北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曾侯乙冰鉴缶,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冰鉴。此冰鉴做工精美,结构复杂,品质一流,堪称青铜器中的上乘之作。

曾侯乙铜鉴缶既能制冷,也能制热。鉴与缶的夹层之间存在一定缝隙。夏季时可以摆放冰块,用于冰镇美酒与水果;冬季时可以放置热水或木炭,用于保温食物。

综上,冰鉴的发明充分展现了老祖宗的智慧,古人的工匠精神与高超技术无不令人叹服。

三、火锅

火锅深受现代人欢迎的美食,由于地域差异,火锅的叫法各不相同。

在广东地区,吃火锅被称为“打边炉”;在江浙一带,火锅被称作“暖锅”。

其实,早在我国先秦时期,便有了火锅的雏形。火锅,顾名思义,即上边有锅子,锅下燃着火。

年,我国出土了一件战国时期的两层青铜温炉,上层用于装置食物或酒水,下层用来摆放炭火。

商周时期,君王举办祭祀典礼,需要“击钟列鼎而食”。其中,“鼎”指的是大型的古代炊具,可用来烹煮肉类与菜类,同时底部生火加热。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陵墓出土了一件“铁暖炉”,可用于温酒、热饭或吃火锅。此炉呈三足鼎立的造型,内部有多个隔层,炉腿中部可以摆放燃料。

三国时期,曹丕曾派人铸造“五熟釜”赠予相国钟繇,釜内分为多个小格,可同时用于烹调多种食物,形似如今的“鸳鸯锅”。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吃火锅的频率逐渐增加,尤其在北方的冬季,为了暖胃,人们常用火锅来涮猪、牛等肉类。

北宋时期,汴京的酒馆里已有火锅向食客提供。此时的火锅也被称为“骨董羹”,此称呼有两个来源:其一,将食物放置沸水内烹制时,会发出“咕咚”的声音,因此而得名;

其二,“骨董”为杂物器,古代买卖古器物的店铺则被称为“骨董行”,即后世的古董行。骨董用于烹煮,那么器具内的食物则被称为骨董羹。

清代乾隆年间,火锅已经火遍大江南北,并成为一道宫廷名菜。乾隆帝本人更是火锅爱好者。

公元年,乾隆帝在宫内举办了桌火锅席来宴请皇亲贵胄。火锅发展至今,花样缤纷新颖。如今,人们吃火锅,吃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气氛与文化。

除了牙刷、冰箱与火锅外,我国还有许多发明时至今日仍然被广泛使用。

例如,夏日纳凉神器——竹夫人,即长筒型的镂空抱枕,由藤条编织而成。古人睡觉时拥其入怀,可以消除大半暑热。

如今,每到夏季,人们终日躲在空调房中闭门不出,极容易因低温而患上“空调病”。如若偶尔将空调停一停,怀中抱着竹夫人睡觉,既简单方便,又有益于身体健康。

再如,打理头发的必需品——梳子。远古时期,黄帝后妃方雷氏受鱼骨上整齐有序的鱼刺的启发,命工匠照样打造了一把木梳。

总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无穷无尽,令人不得不叹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