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岛战役,是美军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上, 一次伤亡比日军大的战役,而且由于战斗过于惨烈,这场战役也成了美军士兵顽强意志和坚定信仰的代表之战。
这场战役中,虽然美军拥有着 优势的海空火力,并且美国海军在战前还将整个硫磺岛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由不同的战舰负责,根据战前的侦察,火力密度和强度区域之间也各有不同。
一旦登陆部队遇到麻烦,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俯冲轰炸机都会对各自负责的区域进行火力支援,掩护地面部队推进。
虽然美军做足了准备,但没想到日军的战法和此前大幅不同。
此前的守岛战术中,往往会在海滩上构筑坚固的工事和大量的兵力,希望能在海滩上决一胜负,将美国人赶下海。
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美军依靠着装备优势,总能抢下滩头阵地,海岛纵深的日军兵力不足,防御薄弱,只要美军成功上岛,那美军的进展就会顺利很多。
而负责指挥硫磺岛日军的栗林忠道在汲取了大量的经验后,认为海滩一定会被突破,而硫磺岛 也一定会被美军占领,因此他想的不是怎么守住硫磺岛,而是如何在硫磺岛上给予美军重大杀伤,从而动摇美军之后的登陆战,尤其是对日本本土的登陆战的信心。
所以栗林忠道先是放弃了滩头的阵地,只部署了一些机枪堡垒。同时为了能够在美军猛烈的炮火中保存更多的有生力量和美军短兵相接,栗林忠道在道上大修土木,以坑道工事为主,挖空了整个折钵山,纵深防御层层阻击,几乎所有的工事都是地下或半地下。
栗林忠道原本计划是将整个岛打造成一个堡垒,地下坑道全部连通,只是时间不够工事只完成了70%,折钵山和元山两个主要防御地区之间没有连接,不然的话美军还会承受更大的代价。
另外,栗林忠道严禁士兵发起万岁冲锋( 式进攻)或者被围后 ,要求每个士兵至少要杀死10个美国兵,给了守岛日军极大的士气鼓舞。
栗林忠道的战术非常有效,美军原本计划5天拿下硫磺岛,但实际上打了一个多月,要知道整个硫磺岛只有8公里长、4公里宽,可以说是真正的举步维艰。
日军总共在硫磺岛有2.3万兵力,阵亡人数2.2万,仅人被俘,阵亡率高达95%,可见日军的顽强。
而美军方面人阵亡,2.1万人受伤,陆战3师伤亡30%,4师、5师伤亡75%,整个登陆部队战斗力减半,惨烈程度绝无仅有。
但不管有多惨,美军 还是拿下了硫磺岛,美军战胜了日军的顽强和不怕死。
然而在7年后,在面对同样是利用坑道工事为主的上甘岭,同样是面对不怕死的中国军人,火力更强大的美军却没能再次复制他们的辉煌。
因此很多美国人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拿得下硫磺岛,却拿不下一个更小的上甘岭。
一般我们对于上甘岭战役的印象,往往是 利用坑道工事,凭借着顽强的作战意志,以及手榴弹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咋一看似乎觉得 面对的情况和日军相似,但实际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个不同是后勤支援。
日军当时整个岛属于孤立无援的情况,没有弹药补充、没有粮食补充、更没有人员补充,打没就打没了,消耗到 也一定是美军获胜。
因此日军是在极为绝望情况下的困兽之斗,虽然栗林忠道下达过不能 不能万岁冲锋的命令,但在绝望的战斗中,还是会有士兵这样做,包括栗林忠道在 时刻也下达总攻命令,要求全体进行 式进攻。
对于日军来说,死亡其实反倒是一种解脱,战斗过程不过是机械性地执行命令而已。
而 则不一样,上甘岭阵地只是五圣山阵地的前沿阵地。尽管美军使用猛烈的炮火妄图封锁我军的后勤道路,也确实给我军后勤补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损失。
但是只要五圣山这个大后方在, 的粮食、弹药、人员补给总能多多少少送上去,连伤员也能送下来一些。
最早上甘岭上只有 两个连,而到 参战兵力总共达到两个师。
也正是因为有源源不断地新生力量和物资的补给,上甘岭上的 才能进行长期持久地作战。
战士们也不是为了死而战斗,而是先活下去,再消灭敌人,因此 和日军在条件和心态上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也让 作战时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只是执行上级的命令。
所以美军是无法依靠消耗来战胜 的,这和硫磺岛战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第二个不同点是 的进攻。
在上甘岭构筑的是反斜面坑道,美军的直射和曲射火力基本打不到,美军要想拿下 坑道就只能翻过山头靠近坑道口,利用炸药包和喷火器对坑道内的 进行进攻。
然而美军一旦翻过山头来到反斜面,就很容易遭到部署在五圣山上的75mm山炮直射火力的攻击,美军要想靠近坑道口是很难得。
而一旦美军拿不下坑道, 在夜间就会反击夺回白天被占领的表面阵地,而且夜袭成功率在90%以上。也就是说美军打了一天, 还是会回到原地。
而硫磺岛的日军不一样,由于暴露在美军的火力下,很难反攻夺回丢失的阵地,也几乎没有炮火进行掩护,美军的战线还是在慢慢推进的,所以越打到后面对日军越不利。
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在五圣山上有我军的很多观察点。由于五圣山的海拔要比上甘岭高得多,而且美军也多是白天进攻,所以美军的一举一动都被我军所掌握,尽管我军炮兵火力不强,但是火力分配合理,而且打得很准,这给美军带来极大的困扰。
反过来美军虽然拥有强大的火力,但是对上甘岭和五圣山上的 部署是一头雾水,只能使用大面积轰炸来覆盖,而且由于重点攻击设在上甘岭上,对五圣山的轰炸就很有限。
所以美军看似强大凶猛的火力,实际上效率非常低,对 实际造成的毁伤效果是有限的,只要我军进行针对性部署,就能大大减小损失。
双方获得的战场信息明显不对等,这是美军的 劣势,也是我军致胜的关键。
反倒是硫磺岛上的美军,虽然日军也隐藏了很多防御工事,但是在美军的包围下,这些工事迟早是要暴露出来的,只要暴露就能一一拔出,而日军对美军却是缺乏了解的。
同时也正是由于五圣山上的我军炮兵可以给予上甘岭很大的支持,上甘岭上的 守军即便是在白天也能依靠较少的人数抵挡大量的敌人,而不仅仅是我们印象中的火力全靠手榴弹。
比如《英雄儿女》中喊“向我开炮”的王成,几乎就是一个人靠着一台步话机呼叫炮兵火力,给予了美军进攻部队极大地杀伤。
而在黄继光牺牲的前后战斗中, 后续支援部队也是依靠着炮兵支援重新占领了上甘岭表面阵地。
从这一点上来讲,更为合理分配的炮兵火力是 能守住上甘岭的一大关键,用更少的炮弹创造更大的战果。
比如“上甘岭炮神”唐章洪,一人使用一门82mm迫击炮歼灭人,一个人的火力比美军一个炮兵团还要猛。
所以 能守住上甘岭,不光光是靠着勇气,在整个战局上 也有着美军没有的优势,而这些优势也是我们能获得最终胜利的关键!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