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篇看起来很标题党,但实际上是真事儿。

看上边这挺机枪有点眼熟,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明显是一挺类似M勃朗宁的机枪,但是这个枪托有明显的不是MA6那种鱼尾巴型,枪管也比它更长。那这是怎么回事儿?

其实图一这挺是二战时美军四等人(海军陆战队)的杰作。

咱们知道,在二战时期美军是一直缺乏专业的轻机枪的。班组机枪只能由勃朗宁自动步枪(BAR)客串,但它本身就不是作为轻机枪开发的。因此无论是下置的20发弹匣(不方便副射手换弹,弹容量也少)还是不可换,又容易过热的枪管都让美军很头疼。

而MA4中型机枪又太重了,它只能作为一挺连排一级机枪,而且得3-4个爷们才能伺候。因此美军虽然对加兰德之类的单兵半自动火力基本满意,但还是需要一挺像别国一样,真正的轻机枪。

到了年末,美军到时在M的基础上设计了MA6,就是图二那把。虽然比A4轻不到哪儿去,但好歹也勉强可堪一用。但我们知道,好东西新东西一般都不会先发给四等人...

所以爹不亲娘不爱的陆战队员们的动手能力都很强(飞到高空去做冰淇淋就是他们干的),不就是个轻机枪么,多大的事儿。

年硫磺岛战役中,美军的SBD无畏者有不少掉在了岛上,飞机上的好东西不少。陆战队一般都是屁颠屁颠的跑过去救人,完事儿之后一般也会顺走一些东西。

比如飞机上的.30ANM2航空机枪....

陆战队员把机枪卸下来之后,装上加兰德M1的枪托,上个BAR的两脚架和照门准心,在随便套个装弹链的破铁盒子。一杆轻机枪(伪)就这么完成了,陆战队员还给他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毒刺”Stinger(和现在的毒刺导弹同名)

.30ANM2其实就是M的航空型,因为天上不需要考虑散热问题,而且飞机射击窗口时间短。因此射速高达发/分钟,虽然这用在地面上会带来很严重的散热问题以及难以控制的后坐力。但拿到了新家伙的陆战队开心的要死,哪会管这个。

当时一名叫做托尼·斯坦(TonyStein)的陆战队员在硫磺岛上拿着这玩意一个个的清日军碉堡,并帮助友军压制日本机枪火力点。发的射速在岛上简直是爸爸一样的存在,日本人虽然知道美军火力强,但也没见过这么个鬼畜玩意啊。

仅2月19日一天,托尼在日落前起码干掉了20个鬼子。但可惜这个小伙子在后来3月1日的一次战斗中被日军狙击手射杀。美国政府藉由它2月19日的英勇表现,追授了荣誉勋章。

但这把机枪毕竟只是临时拼凑的产物,而且发这种吊打MG42的速度真的不适合在地面上作为制式机枪使用。不可控和过热带来的麻烦比这种优秀的火力本身还大,所以他只是有限的在硫磺岛战役中造了6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