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古至今,向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历史人物不计其数,郑和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中国航海第一人,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命令七下西洋,船队途经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远达非洲东海岸,既宣扬了国威,又促进了各个国家医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传播过程中对沿途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了积极作用。

自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医药文化一直承担着不可小觑的文化责任,如何把握机会进行有力的传播,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重在探寻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的医学交流内容,对其过程进行梳理,以达到借鉴郑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方式、促进中医药文化在国际上广泛传播的目的。

一、船员免受疾病侵扰,与其强大的医疗团队和高明医疗技术分不开关系

明代马欢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因为精通多种语言担任外文翻译工作。期间他将经过的二十多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等内容记录下来,在航海结束后整理著书。他的著作《瀛涯胜览》中就有关于航海途中险恶环境和遥远路程的记录。

鲸舟吼浪泛沧溟,远涉洪涛渺无极。洪涛浩浩涌琼波,群山隐隐浮青螺。

古代航海与今日的航海完全是两个概念。局限于落后的技术水平和匮乏的航海经验,古代的航海危险系数大,难度高,对船员的身体和精神都是严峻的考验。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大概一百年,葡萄牙的著名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两百余名船员开始了环球航行之旅,由于海上缺乏对新鲜食物的摄入,大部分船员最后都死于坏血病,最后仅存十八人。可见古代航海难度之高。

航海途中,很多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船只航行时间一长,受到海面湿气的影响,许多船员会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船员们困在有限的船舱里,活动范围过小,得不到锻炼,免疫力会下降;长期在海上缺乏新鲜果蔬的摄入,维生素C缺乏,会导致“坏血病”的出现;船员远离故土,来到异国他乡,语言文化皆不通,会出现精神压抑的情况;而且在经过热带国家时,炎热的气候、不洁的水源、落后的医疗水平都是船员感染传染病的诱因。

然而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并没有船员的大量死亡,这与郑和随行的强大医学团队和高超医疗技术分不开关系。《郑和家谱》中记载,随郑和下西洋的共有两万七千余人,其中医士医官就有一百八十人,数量之多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医官大多是由亲自挑选的,只看医术是否高明,不论其他。其中有安徽太平府的彭正、上海金山的陈以诚、江苏常熟的匡愚等医官。籍贯的不同,说明针对不同地域的疾病就有一定的治疗经验,众多医官各有所专长,应对不同的情况就有了很大的把握。

郑和航海前,除了挑选医术高明的医官,还携带大量医药功效对东南亚国家气候具有针对性的中草药和医书,用作与他国的贸易。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潮湿,物种多样,疾病传播途径多,人被蚊虫叮咬后易染上疟疾等疾病,再加上当地医疗条件的简陋,人们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治疗,以至于饱受病痛折磨。郑和随船带有三百多种药物,包括黄连、藿香、龙胆草、滇漆、麻黄、茯苓等,对除湿杀虫、清热抗疟都有很好的作用。

二、交易药材、传授中医知识:为水深火热的东南亚民众带去希望

郑和的随行医官临床经验丰富,用传统的中医药为当地百姓治疗疾病,传授其中医知识,进而刺激了当地医学发展。《南洋记》中记载,暹罗的人一旦染病,就向郑和求救,郑和教他们把药物放进水里,水浴以治病。我国台湾有一种“三宝姜”,相传就是郑和途径此地所种植,其驱寒除湿的药性可以防止高山族生瘟疫病。还有满刺加的“三宝井”,据说也是郑和路过马六甲所掘,井水甘甜清美,可以延年益寿。

暹罗番病,每向三宝求药,无以济施,药投之溪,令其水浴,至今番人唐人,尚以浴溪浇水为治病。

郑和船队经过肯尼亚时,医官根据当地实际的医术发展水平来传授中国传统医术,例如拔火罐、推拿等。这些医术至今仍然在一些岛屿上得到保留,帕泰岛上有一个“杏林”世家,其家族祖传医术就是向郑和船队中的医官学习而来的。当地居民也会将中国的医术和本土的医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医术,比如非洲拔火罐。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中非医学交流日益频繁,我国为非洲输出了中医两千余人,极大地帮助了当地居民治疗传染病,并推动了当地医疗的发展。

郑和下西洋期间有明确交易记载的医药有十六种,包括雄黄、檀香、胡椒、金银香、水银、丁香、白芷、硫磺、樟脑等。这是郑和对外输出的中医药,另外史书记载,郑和在航行过程中也会将其他国家珍贵的药材引入中国,例如白檀香、象牙、犀角、燕窝等。药材的交换极大地丰富了双方的药物种类,有利于各自医学事业的发展。

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归来之际,朱棣特意为郑和建立了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以赞扬郑和在与各国文化上的交流与互动。在七次航海旅途中,除了三次突发性战斗,郑和均与西洋各国有着友好互助的交流。他除了与爪哇国、小葛兰国等国进行医药互助,还间接地推动了马来西亚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明朝国力鼎盛,郑和为马来西亚带去大量的肉桂、茯苓、生姜等中药,深受当地居民的欢迎与喜爱。年,华侨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建立了第一所中药材店,仁爱堂,之后又陆续建立了中医诊所和中医研究所。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东南亚各国都有售卖中药材的中药材店,且大多与慈善机构联合为当地贫困居民服务,造福社会。

三、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向其他国家传播医药知识的重要纽带

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的奇迹。丰富的医药储备、强大的医学团队和先进的预防意识都为郑和顺利完成航海使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郑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东南亚医学事业的发展,为东南亚人民的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进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了人民生活质量,为各国的医疗技术发展带去了希望。

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第一次把西汉时期开通的用丝绸作为媒介的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不仅实现了丝绸、瓷器的交换,而且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渐形成了兼容并蓄、友好合作的交流精神。造船业的发展使陆上丝绸之路向海上丝绸之路延伸,海上航行成为了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通道。郑和把中医药文化向途径的国家传播,扩大了中医药的海外影响力。

明朝中医学术发展完善,郑和带领的医官大多出身南方,医术高明,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除了保障船员的健康安全,还针对航行途中经过国家的具体情况为其治病,向他们传授中医知识。郑和的团队甚至携带数位稳婆,为医疗条件落后的国家传授接生经验。可以说,郑和船队的随行医学团队为保障当地人民身体健康、提升当地医疗水平作出了卓越贡献。

针对东南亚各国气候条件,船队携带了大量的医书和中草药,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和缓解当地人因疾病带来的痛苦外,还用来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易,极大地丰富了东南亚各国的药物种类,为构建完整的医疗体系创造了条件。同时,郑和从其他国家带回来的药材,也为中国本土药材的不足提供了解决方向。

自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大门,中医药文化已经逐渐被外国人民所熟悉。到了国力强盛的明朝,国内的医学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为郑和团队带动东南亚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郑和七下西洋,除了三次突发性战斗外,谨遵圣旨,使中医药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船队与西洋各个国家进行和平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向当地传授中医药知识与常用医术,保障了贫苦地区民众的生命安全,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落后国家与地区医疗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结语

郑和奉命七下西洋,除了宣扬国威,期间与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深入的经济文化交流,体察民生疾苦,改善民众因疾病而痛苦不堪的生活,同时也极大地地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

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对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文化传播过程和方式进行梳理,旨在为中医药事业发挥其独特作用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

《中医药在东南亚》

《星槎胜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2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