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的火折子是在公元年发明的,当时是正值连年战乱的南北朝时期,物资短缺,火种稀少。

古人以白(红)薯蔓浸水中泡浓,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芦苇缨子继续捶,晒干,加硝、硫磺、松香、磷等易燃物质和多种香料而制成,最后折成长扁筒,晚间提前点着放在竹筒里,没有明火但又不灭,始终有火星在,因为有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质,气温高的情况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会与氧充分接触而起剧烈反应而燃烧。

一个火折子就做好了!

古人外出因为交通不便,城市之间的距离也远,所以外出行走一般经常会在野外过夜,随身携带火折子就能够很方便地在晚上点起篝火,很好地解决了吃饭、取暖、驱赶野兽的问题。

从很多影视剧我们都可以看到,每当到了一个黑暗的地方,就会有人拿出一个像口红状的东西,只要把盖帽揭开,然后轻轻一吹,就有火了,这个东西就是火折子,相当于古代的“打火机”。

古代人获取火是十分困难的,在原始人时期,只能依靠天灾获取自然火。在希腊神话中甚至需要偷火。但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却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只依靠自己,成功的让火为自己所用。

在年前后,陶谷在《清异录》一书中提到,夜里有急事而又要花不少时间做灯。有一位聪明人用松木条浸染硫磺,贮存起来备用。与火一接触,就会燃烧起来。可得小火焰如同谷穗。这种神奇之物,当时称为引光奴。

古人发明的火折子,绝对称得上是个神器!

没想到小小的火折子里,居然包含了那么复杂的工艺,看来千万不能小瞧古人的智慧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