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战争电影,多半是指“战争史上重大军事行动为题材”的影片。它可能表现某个战争事件、战役经过或战斗场面,可能展现某一重大军事行动、军事思想和军事原则,也可能反映某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或者描绘战争中那些或平凡或伟大的英雄人物。
纵观影史,我们会看到类似的不少优秀作品。
比如反映近代战争全局、战略战术的全景式战争电影:《大决战》、《地道战》、《阿拉伯的劳伦斯》、《莫斯科保卫战》、《盖茨堡之役》等;
比如反映局部战场上一个团体经历的残酷战斗的战争电影:《狼牙山五战士》、《拯救大兵瑞恩》、《父辈的旗帜》等;
比如反映战争中真实人物传记题材的战争电影:《兵临城下》、《巴顿将军》、《血战钢锯岭》等;
比如通过反映战争中平民生活与战争经历的社会题材战争电影:《美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英国病人》等。
诸如此类,都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作基础,也会有震撼人心的逼真的战争场面,在讲述某个战争故事的同时,引发观众的敬畏与反思。
这其中,有一些关键时间点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往往能催生出不少影视作品。比如发生在年12月7日的“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正是因为这个重要的事件,让整个二战局势发生了变化,甚至让整个历史发生了转折。
而“珍珠港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战争,也被不少电影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出来。《东京上空30秒》、《直捣东京》、《珍珠港》、《虎!虎!虎!》、《乱世忠魂》、《风语者》、《父辈的旗帜》、《硫磺岛家书》等等,都是讲述“珍珠港事件”引发的相关战争故事。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两部空战题材的战争电影:《珍珠港》和《东京上空30秒》。因为这两部电影所反映的事件背后,藏着许多与中国息息相关的动人故事。
我们不妨沿着历史再回到“珍珠港事件”爆发那天,也就是年12月7日。
在那天之前的美国,面对整个世界都陷入“混战”的局面,并没有立刻介入到太平洋战场。但日本方面因为受到了中美英荷的石油禁运和经济制裁,严重影响了他们战时所需的石油供给。
没有石油,日军的战争机器就无法运转,舰艇抛锚,等于无法继续侵略。于是,日军决定冒险一掷:他们偷袭了美国夏威夷珍珠港,轰炸了美军大量的战舰和军事目标。
美军毫无防备,他们在爆炸的巨响中醒来,仓促进行自卫,但已然挽救不了局面。整个偷袭在90分钟内结束,美军有四艘战列舰和两艘驱逐舰被击沉,约有名美国人丧生,人受伤。
攻击过后,日本正式向美国宣战。次日,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演讲,他随后签署了对日本帝国的正式宣战声明。
电影《珍珠港》,几近真实地还原了“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
通过逼真震撼的视效以及富有力度的叙事,让整部影片显得十分有厚度:既反映了真实的历史,展现了残酷的战争,又传递了人性的真善美与生活的珍贵,令观众感动之余,也会对那段历史产生深刻的思考。
但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后,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值得我们回顾。
年的12月21日,在白宫召开的参谋总长联席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一个要求: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应该尽快针对日本进行一次报复性打击。可是,在海军受到重挫之后,美国要对日本实施报复性打击,没有太多办法,只能派轰炸机去轰炸日本本土。
然而,日本与美国相隔万里,在没有一架轰炸机能飞那么远的情况下,美国军方遭遇了一个难题:飞过去很难,飞回来更难。
一位名叫叫弗兰西斯·罗尔的上校贡献了一个大胆的建议:用航母将轰炸机送到尽可能离日本本土近的地方,然后派轰炸机起飞去轰炸日本本土,等飞机一起飞,航母掉头就走,以防被日本的轰炸机发现并击沉。
这显然是一个很危险的任务,但却是当时最能尽快打击到日本的一种方式。于是,美军很快成立了一支近似于“敢死队”的飞行队伍:著名飞行员詹姆斯·哈罗德·杜立特牵头,和数十名视死如归的战士一起,驾驶16架B-25轰炸机,飞往日本本土。
在两艘航母和一批护航舰组成的舰队保护下,执行轰炸任务的队伍默默地向日本本土方向进发。
却不料,在4月18日早上7点38分,整个舰队被一艘日本巡逻船发现了,他们迅速地向日本国内发回预警。轰炸队只好提前起飞,航母也提前掉头返航。这突如其来的临时调整,让轰炸任务不得不在白天进行,也不得不消耗更多的油量,与之增加的风险,也成了轰炸队的一大考验。
他们并没有畏惧,而是果断提前执行任务。在年4月18日下午3点,杜立特率领的16架B-25轰炸机,来到了东京上空。日本人因为没有太重视那条巡逻船发回的警告,在面对突然来到的美军轰炸机的狂轰滥炸时,显得十分被动。等到日军截击的战斗机起飞,美军B-25轰炸机携带的炸弹和燃烧弹基本都扔完了。
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轰炸队打击了东京、横滨、横须贺、名古屋、神户和大阪6个城市的多个军事目标和工业目标,让日本本土经历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的轰炸。只是,执行任务的16架B-25轰炸机在扔光炸弹后,朝着中国沿海方向飞去时,燃油已经不足了。
有的轰炸机选择飞往了更近的海参崴,那是苏联的地盘;有的则在飞往中国衢州机场的过程中,因为通讯设备、机场灯光以及自身燃油等问题,无法降落到指定机场,只能选择迫降。有的不慎坠崖牺牲,有的溺水身亡,有的被日本人发现并抓去当了俘虏,有的,则被中国当地老百姓救下。
中国老百姓在意识到这是来“打日本鬼子”的美军飞行员后,都尽最大可能的帮助他们。甚至不乏冒着生命危险为美国飞行员提供帮助的普通人。据幸存的美军飞行员后来回忆,他们在中国人的帮助下,一路上用火车、汽车、马车甚至毛驴、轿子等交通工具护送他们到安全区域。还给他们提供食物和住宿,让他们得以活了下来。
这其中,有不少感人至深的故事,包含了勇敢与无畏,包含了受伤与牺牲,也包含了爱情与感恩。经典老电影《东京上空30秒》,就是对整个轰炸任务的一个影像记叙。
这部上映于年的电影,以其令人感同身受的真实性和情感,收获了大量观众的好评。尤其在那样一个二战年代,这部电影不仅在很大程度上非常的提气,也很好地展现了美国飞行员在中国得到的大量帮助。
尽管那个时代的电影还无法逼真地还原战争场面,却尽可能地通过特效让影片看起来非常真实。在17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该片也获得了“最佳特效”的荣誉。
还有即将在国内上映的电影《烽火芳菲》,所聚焦的,也正是年那次美军飞行员执行轰炸任务前后的故事。
这部电影由丹麦著名导演比利·奥古斯特执导,他曾凭借电影《征服者佩尔》(年)和《善意的背叛》(年)两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一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一位很有实力的导演。他对美军飞行员执行轰炸任务迫降中国这段历史很感兴趣,用了六年的时间筹备这部电影,意欲展现更多中国百姓英勇帮助美军飞行员的细腻故事。
这对于喜欢那段历史或者对那段军事故事感兴趣的观众而言,是很值得期待的。而对于没怎么了解那段历史的观众而言,这部电影或许能激起更多的观众去了解那段历史、那些人物的热情。
这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那些视死如归的美军飞行员是值得尊敬的,而那些冒着生命危险默默提供帮助的中国人,更是值得尊敬!
就像年4月18日“杜立特空袭”五十周年纪念仪式上,时任美国总统的乔治·布什说的那段话所表达的那样:“在轰炸以后,那些善良的中国人不顾自己的安危,为我们的飞行员提供掩护,并为他们疗伤。在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我们也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们作出的人道主义努力,是他们的帮助才使我们的飞行员能够安全返回。”
随着历史的不断向前推进,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尽可能多地去了解那些历史、那些人物,然后,要铭记,更要尊敬。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均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