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硫磺 >> 硫磺发展 >> 中医谈瘟疫的预防
白癜风医院呼和浩特哪家好 http://pf.39.net/bdfyy/bdfzg/170112/5199035.html

来源:孟河秦伯未王凤岐吴大真传承中心

吴大真刘学春

当前的新冠肺炎,属疫病范畴。对于疫病的防治,中医早有记载并一直沿用至今。吴大真教授通古博今,对疫病的防治进行了精辟的总结。在年便在《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第10卷第1期发表了《中医谈“瘟疫”的预防》。在疫病蔓延的今天,我们推出吴大真教授的这篇文章,以期在工作、生活中对疫病的预防给大家帮助。

数千年来,由于瘟疫(如天花、霍乱、鼠疫)的反复流行,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回忆历史,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防病,已病防传的预防思想。《素问刺法论》对于疫病的记载有“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古人对于疾病强调防重于治。

据《明史》记载,从永乐六年()至崇祯十六年(),发生大瘟疫达19次之多,其中年流行的瘟疫,遍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据不完全统计,仅明清两代约年间就有次大的流行。明清时期,成为预防传染病的成熟期,明代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死亡的惨状,“精心穷理”,创立“戾气”学说。在戾气学说中明确提出:“客邪贵乎早逐”,强调疫病重在预防的思想。中国人民在防治疫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对急性传染病的防治经验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

隔离检疫制度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举措

在与疫病不断争斗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疫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是控制疫病流行的先决条件。隔离检疫的确立和实施为保护易感人群提供了保障。

1.1、隔离预防制度

在西汉初步建立了隔离预防制度: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平帝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种制度的确立为后世隔离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晋书》也记载了类似的隔离预防制度:“朝臣家有时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不得入宫”,并且规定臣子有染要天不能入宫。延熹五年(公元年)皇甫规在陇右建立“庵庐”安置疫病患者。一般认为这是在军队中设置专门隔离区治疗疫病的正确措施,历代沿袭了这些隔离措施。到了清朝,陈耕道在《疫痧草》中说:“家有疫痧人,吸收病人之毒而发病者,为传染,兄发痧而预使弟服药,若弟发痧而使兄他居之为妙乎?”强调了隔离的重要性。熊立品《治疫全书》亦告诫“瘟疫盛行,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服。”王士熊的《霍乱论》提出:“人烟稠密之区,疫疠流行。”他认为人口稠密的地方增加了人与人之间近距离的接触的可能性。这也是疫病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疫病流行期间人们不宜聚众集会,而是应该尽量避免近距离接触。

1.2、检疫制度的实行切断了地区、国家间疫病的传播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加,地区及国家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机会也不断增加,这为疫病在地区以至国家间传播提供了可能。因此,进入境检疫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预防外来传染病提供了必要条件。如清谢清高《海录》记载了对外来海船进行海港检疫以防痘疮进入国内的制度。这种检疫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既避免了地区间的疫病传播,又避免了国家之间的传播。总之,隔离预防和检疫制度的确立客观上为控制疫病的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人群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隔离检疫措施一直沿用至今。

2、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保障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到: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改善人类生活、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经历了多次大疫以后,人们更加认识到良好的卫生习惯是自我保护、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医重视环境、个人、饮食卫生,认为内外整洁,无污秽之气,可防止发生传染病。人畜分居,清扫房屋,除虫洗澡等卫生防病措施可防止疫病流行。

2.1、环境卫生

在抑制疫病传播过程中,搞好环境卫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预防保健的关系极为密切。在疫病流行时,将空气消毒、井水消毒或投入预防药物后饮用是古代预防疫病的重要举措之一。《肘后备急方》首先提出了空气消毒法:用以雄黄、雌黄、朱砂等为主的消毒药物制成太乙流金方、虎头杀鬼方等预防传染病的方剂,或携带于身上,或悬挂于屋中,或在房屋中烧熏进行空气消毒。另外,在疫病流行的时候,古人深刻地认识到掩埋疫者的尸体、杀灭苍蝇是净化环境、预防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对患疫者尸体的处理是切断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后汉书孝安帝纪第五》载:“会稽大疫,遣光禄大夫将大医循行疾病........赐棺木。”这些埋葬尸体以切断病源的政策实施,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患疫者尸体是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因此,正确地处理尸体,避免了尸体暴露荒野而传播疾病。这表明了对于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到了清刘奎的《松峰说疫》记载了:“凡瘟疫之流行,皆有秽恶之气......识观如瘟疫之乡,是处动有青蝇”,这说明苍蝇是传播疫病的重要媒介。因此,该书相应提出了“逐蝇祛疫法”。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水源的清洁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首先提出了井水消毒法:“当家内外有井,皆悉着药辟溫气也。”提出井水消毒对预防疫病的重要性。可见保持水源的清洁,或在井中投放相应的药物对预防疫病具有重要意义。

2.2、个人卫生

强调良好的环境卫生在疫病预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同时,个人卫生亦不可忽视。众所周知,唾痰是疫病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因而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亦能减少疫病的传播。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有使用唾壶的习惯。应邵《汉官仪》载:“武帝时以安国为侍中......特听掌御唾壶。”另外,沐浴习俗的形式不仅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疾病的预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要求人们不仅在平时要强调勤洗手、勤洗澡、讲卫生的习惯。在疫病流行的时候,人们更应该发扬这种习惯,因为他们对于疫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据大量的文献记载,药浴广泛应用于疫病的预防。例如《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有“凡时行疫疠,常以月望日,细锉东饮桃枝,煮汤浴之。”“水解散治时行头痛壮热一二日方。”桂心、甘草、大黄(各二两)、麻黄(四两),上四味治下筛,患者以生熟汤浴......(《延年秘录》有黄芪、芍药各二两《古今录验》无甘草,有芍药。治天行热病生疱疮疼痛及解肌出汗。)。

2.2、饮食卫生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仅强调了食物对人生存的意义,同时强调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可以避免病从口入。孔子强调不食腐败饮食的卫生习惯。不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易导致疾病的产生与流行,墨子说“饮食之不时,饥饱之不常,百姓蹈疾疠而死者,不可胜数。”古今录验五疰丸————治伤寒疾疫疠方————忌猪肉、冷水、生血物、狸肉。对于饮食不洁致病的记载,历代医书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3.药物预防是关键

对于疾病的预防,除做好隔离并保持良好的环境、个人、饮食卫生习惯以外,尚需重视药物预防。中医的药物预防不仅仅是针对病源采取祛邪的方法治疗,而是强调重在扶正预防。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人感乖候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需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中医古代医家采用内服中药对传染病进行预防外,尚有用药粉搽拭全身、佩戴、屋里悬挂或烧熏等多种方法。

3.1口服中药预防疫病

中医在预防疫病时,既注重祛邪,又注重扶正。这种哲学思想体现在预防药物的有机配伍上。《素问遗篇》载:“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晋葛洪著《肘后救急方》,书中介绍霍乱、疟疾等诸多传染病,在书中列40余首防治方药,首创用青蒿治疟,用于预防瘟疫的药有蒜、乌梅等,特别介绍以泻下为主的预防方药。葛洪指出:“家人视病者,可以先服取利,则不相染易也。”葛洪用柏枝散预防疫病流行(《删繁方》亦用之),并强调常服熬豉、新米、酒渍、以断温病,令不相染。《肘后备急方》避瘟疫药干散(大麻仁、柏子仁、干姜、细辛、附子)等方剂来预防疾病。《千金要方》断瘟疫用赤小豆丸方(赤小豆、鬼臼、鬼箭、丹砂、雄黄)。

《延年》主辟瘟疫疾恶气,令不相染易用豉汤方(豆豉、伏龙肝、童便)。明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则用“福建茶饼“于口腔消毒,以防病从口入”。到了清俞茂鲲所著的《痘科金镜赋集解》中完整记载:明代隆庆年间(~),安徽省太平县的民间医生,把轻症天花病人的痘疹接种于健康人的鼻内以获得免疫力,名为“鼻苗”,是“最早的民间人痘接种术”(黄山市历史)。英国医生真纳氏直至年才发现接种牛痘的免疫法。在服法上,强调在疫病流行期间要“朝朝服”、“月月朔望服”、“举家(各)服”。这不仅强调了服药的时间———疫病流行时,每日、每月,而且强调了服药人数的广泛性。

3.2饮药酒防疫

《肘后备急方》饮屠苏酒记载:“辟疫气令人不染温病及伤寒”。方中用大黄、白术、桂心、桔梗、蜀椒、乌头、菝葜等药制成。并提出:“饮先从小起......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饮药酒得三朝,还滓置井中......当家内外有井,皆悉着药辟溫气也”。《小品方》记载的正朝屠苏酒法预防瘟疫、《备急千金要方》书中的屠苏酒、《外台秘要》所转引的《肘后》屠苏酒、《寿世保元》记载的屠苏酒、《松峰说疫》屠苏酒等都是一样的。可见,屠苏酒对于预防疫病具有很好的作用。

3.3药粉涂搽全身预防疫病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皆记载用雄黄散———辟溫气方涂五心、额上、鼻人中及耳门预防疫病。《肘后》记载了“姚大夫,避溫病粉身方———川芎、白芷、藁本(各等分)上三味治下筛,纳(米)粉中以涂粉于身。”《备急千金要方》称此方为粉身散。明清之际喜用雄黄酒外涂,亦有较好效果。

3.4悬挂、佩戴、烧熏药物避疫

《延年秘录》、《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用桑根悬门户上,同时让人佩戴来预防瘟疫。《肘后方》记载了早晚及半夜,在户前用微火烧杀鬼烧药方的防疫方法。首载用太乙流金方、虎头杀鬼方的辟溫气方。方以雄黄、雌黄为主药研末,绛袋盛,佩戴于身,并挂门户上。若逢大疫之年,要在中庭烧之。温病人亦烧熏之。此方皆被《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转载。另外,尚有《肘后方》的“女青屑”系户上账前、马蹄末捣屑佩戴。

《胡冷方》用七味杀鬼丸、《备急千金要方》用十七味杀鬼丸,在辟溫处烧之,杀鬼去恶毒气。若大疫家可烧,并带行。《本草纲目》等书中多处记载,凡疫气流行,可于房内用苍术、艾叶、白芷、丁香、硫磺等药焚烧以进行空气消毒辟秽。

3.5疫病愈后防复

疫病伤人最速,对人体正气的损伤极其严重。因此,疫病后需防止复发。首先要注意饮食禁忌。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提出:“凡得毒病后百日之内,禁食猪、犬、羊肉,并伤血及肥鱼久腻,干鱼则必大下痢.......又禁面食、胡蒜、韭薤、生菜、虾鐎辈,食此多致复发则难治。”这些禁忌食物多是不易消化的食物。大病之后必伤正气,脾胃的消化功能减退,导致对猪、犬、羊肉等食物无法正常运化,因此“必大下痢”。其次,要慎房事。《肘后备急方》载有:“若瘥后,病男接女,病女接男。安者阴易,病者发复,复者亦必死。”“卒阴易病,男女温病,瘥后虽数十日,血脉未和,尚有热毒,与之交接者,即得病曰阴易杀人。甚于时行,宜急治之。”《梅师方》亦有相关记载:治伤寒瘥后,交接发动,困欲死,眼不开,不能语方,都强调了疫病瘥后慎房事防生变证的观点。再次,要避免梳洗沐浴,多言妄动。明吴有性《瘟疫论》提出“疫邪已退......但元气未复,或因梳洗沐浴,或因多言妄动,遂致发热,前证复起,惟脉不沉实为辨,此为劳复”。最后,注意巩固治疗,防止复发。

防疫要先行

综上所诉,中国古代预防疫病的措施历代沿袭,变化微小。这些措施紧紧围绕着疫病的传染性来制定。因此,古人认为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染人群等隔离检疫措施是预防疫病流行的前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疫病的保障,延误预防、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是预防疫病的关键。对于疫病的治疗,古人强调不可拘泥于古方,而应根据现行疫病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即“瘟疫之来不可先定方,瘟疫之来无方也”。

孟河医派秦伯未王凤岐吴大真传承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5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