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这首童谣说的就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作为一个北方人,端午节自然少了南方赛龙舟的热闹,印象最深的就是吃粽子、编艾草了,长大后难忘的还有《新白娘子传奇》里,白娘子误饮雄黄酒,端午现出蛇形,吓得许仙昏死过去的桥段。

这恐怕是自己最早的恐怖片经历了,虽然现在看当时的“五毛特效”是在拙略,但好在胜在剧情悬念跌宕起伏,就像希区柯克的悬疑片,“观众知道的永远比许仙多一点”,内心自然是揪成一团,内心对雄黄起了一丝厌恶与敬畏。

雄黄,是四硫化四砷(As4S4)的俗称,通常为橘黄色粒状固体或橙黄色粉末,质软,性脆。常与雌黄共生(有雄就有雌,天啊,典型的低温热液矿物,在中国古代,雌黄经常用来修改错字,《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馆阁新书净本有误书处,以雌黄涂之。因此,在汉语环境中,雌黄有篡改文章的意思,就有了成语“信口雌黄”)有“矿物鸳鸯”的说法。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可以被氧化为剧毒成分。

作为中药,具有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之功效。常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本草纲目》中记载:“雄黄,乃治疮杀毒要药也,而入肝经气分,故肝风,肝气,惊痫,痰涎,头痛眩晕,暑疟泄痢,积聚诸病,用之有殊功;又能化血为水。而方士乃炼治服饵,神异其说,被其毒者多矣。”

那么蛇为什么害怕雄黄呢?

蛇一般害怕刺激性的气体,还有火以及恶劣的天气,一般在农村驱赶蛇大家会选择驱蛇粉,驱蛇粉的主要成分是雄黄,它的燃点比硫磺粉的低,在空气中易挥发释放出刺激性气体,对驱赶蛇的效果很好,对于人们来说成本低效果好,受到很多人们的选择。

蛇对雄黄的气味反应可以说是非常敏感;再加入酒精后的雄黄味道挥发更为强烈,驱蛇更远,效力更大,乙醇作为“稀薄剂”有效增强了雄黄的挥发。

雄黄酒和雄黄粉,虽然不能完全地对蛇造成直接伤害。但雄黄酒、雄黄粉确实对蛇有一定的驱赶作用,蛇遭遇这两样东西时,在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它们会选择避开。酒精极易挥发出强烈刺激味,效果也相对更加明显些。

在一些地区,还有饮用雄黄酒的习俗,人们一般将雄黄磨成粉末状后,倒入白酒或黄酒中稍加浸制就饮用。实际上,喝雄黄酒不仅达不到驱邪、解毒的目的,反而会中毒,因此不建议饮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1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