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硫磺 >> 硫磺资源 >> 人到底是什么
白癜风用什么药最好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60465.html

1

人到底是什么?从概念上说,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具体而言:

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

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

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

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

这是一个综合的定义,把上述的生物、精神、文化都涵盖了,和西方也相近: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啊认识你自己,等等,言简意赅。

历史典籍也就是历史,无论中国古人还是西方先贤,都在强调,人要通过自省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以求完人——尽管人无完人。

铺垫了这么多,是因为最近看了一部电影,《波斯语课》,再次想到了人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除了哲学家不好回答的问题,不过放在具体语境中,还是有些感悟。

雷扎靠誊写同胞名单学会了“波斯语”

2

近年来关于纳粹的电影,视角越来越多。比如儿童视角的,《乔乔的异想世界》;集中营犹太特遣队员视角的,《索尔之子》,从一个摄影师角度揭露纳粹罪行的,《集中营里的摄影师》;成长与情感视角的,《朗读者》;艺术才华视角的,《钢琴家》,以及此前的《无耻混蛋》,《美丽人生》,更早的《辛德勒的名单》等,混混、父爱、商人等等视角。这和抗日剧类似,《小姨多鹤》,更早的冯小宁的《紫日》,以及美国人拍的《硫磺岛的来信》,《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等,就是逐渐把人放到人的位置上观照,而不是一台战争机器。

《波斯语课》中的纳粹军官科赫,渴望学习波斯语,悬赏让下属找一个会讲波斯语的囚犯来教自己。比利时犹太拉比(犹太人中的智者)的儿子吉尔斯,谎称自己是波斯人才侥幸从纳粹枪口下逃生,不过逃过虎口又入狼窝,被科赫看中并要求教他波斯语,他只好小心翼翼编造不存在的“波斯语”。在集中营里,他每分每秒都可能因为错误而丢掉性命,而强大的求生欲让他想尽办法瞒天过海,故事由此展开。

电影中有几个细节耐人寻味:

在被纳粹抓住去往行刑场的车上,有个犹太人饿得不行,用偷来的一本波斯语绝版书,巧言令色换取了吉尔斯半块面包,暂时活了下来。吉尔斯这一交易在别人看来实在太傻,活着都成问题,谁会把面包舍出去呢。没想到,命运之神眷顾了他,凭刚才交换的一本波斯语书,谎称自己是波斯语人,暂时活了下来。

看似命运无常,其实有迹可循。那本波斯语书扉页上有一句话:不可偷盗。这不仅是基督教,也是伊斯兰教的戒律。与其说是一本书救了他,不如说是品德救了他。可这也是矛盾所在,他又靠着书扉页上的一个名字雷扎,开启了自己用谎言换来的人生,而且必须用谎言维持才能生存。而不可说谎,也是伊斯兰教的戒律之一。

再大的戒律,也抵不过活着的渴求。大多数的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多是被逼无奈,铤而走险。余华在小说《活着》中写得很明白,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这是本能,在这个前提下,任何置喙都显苍白。

还有一个细节:

纳粹军官科赫,这样一个恶贯满盈的人,竟然有去德黑兰开餐厅的梦想,令人匪夷。剧中提及,科赫此前是开餐厅的,后来为了吃饱肚子,加入了纳粹。同样是为了活命。遍地尸骨没有改变他的心性,甚至战争会不会结束,以何种方式结束,自己是否能活下来等,这些残酷而真实的问题也没有动摇他,他一直做着去德黑兰开餐厅的梦,并为此做着准备,甚至差一点就成功了——假如他说的波斯语机场安检能听懂的话。

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不管是谁,人总是向往美好的,这是活着之外的第二大动力。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同,但渴望活着并向往

3

在《波斯语课》中,“波斯语”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两千多个犹太人名字。为了给科赫讲授波斯语,雷扎利用誊写集中营犹太人名单的机会,将两千多个犹太人名字拆成词汇,记在了自己心里,也通过讲授,埋进了纳粹科赫心里,成为铭记。

前面提到,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这两千多名单记录了纳粹那段泯灭人性的历史,启迪我们除了铭记,还应该意识到,在每个名字背后,都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真实而具体。他们有对活着的渴望,梦想的追求,只是遭遇不同而已。

新闻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道: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清明时节,慎终追远,感悟生死,当有这样的认识,生来是偶然,死亡是必然。《波斯语课》没有“波斯语”,《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我们深深地思考,人到底是什么,应该怎样去生活。

死亡是必然。我们要反省应该怎样去生活

时隔12年,《阿凡达》为何无法超越

评点年看过的部电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