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虽然现在距离端午节还有一段时间,但是今天去超市买菜,却发现已经商场都已经开始搞端午节为主题的活动了,各种品牌的粽子是看得人眼花缭乱。
在端午节期间的习俗之一就是包粽子,吃粽子了,当然了也有在家门口插艾草、看龙舟比赛的活动。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据说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在以前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躲端午”,也简称为“躲午”。那端午节嫁出去的女儿能回娘家吗?有什么说法吗?孩子端午节“躲午”又是躲哪三样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端午节“躲午”习俗对于端午这个习俗,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并不太熟悉了,可是年纪大的老人还是很了解的。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古人认为五月是一个“毒月”,“恶月”,而在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其中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既是毒月,也是毒日,又是一个重五的日子,所以认为这个日子是不吉利的,因此古人就会在这一天将没有满周岁的儿女带到外婆家里躲避,这样就能逃脱灾祸,这也就是“躲午”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端午节能回娘家吗?端午节当然是可以回娘家的,如果不能回娘家,那又怎么说它是“躲午”呢?其实在国内大部分地区端午节都有回娘家的习俗,但是有少数地方却避讳女儿在端午节这天回娘家。
像山东一带就有这个习俗,一般都是在端午节前回娘家,就算是端午节回娘家,也不宜在娘家过夜。
以前在民间更是有着“端午吃了娘家粽,一个亲人也不剩”,或者是“吃了娘家的端午粽,全家死得都不剩”等吓人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嫁出去的女儿在端午节回娘家了,这样对娘家人是不利的,会把一些疾病或者是厄运带给娘家人。其实古人这样说,是完全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但以前就是有这样的习俗,小编可能受孔子的影响比较深,在古代男子为尊,女子一般都是跟随丈夫的,因此过节是只能在丈夫家过的。
特别是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并且家里也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如果女儿回娘家了,就会把这些事情全部丢给婆婆了,这样容易导致家庭不和睦。甚至会让人产生误会,认为是在婆家受欺负了,被赶回到娘家了。
另外据我所知,大部分地区都是有着端午节回娘家的习俗,像北京地区,从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五这几天,都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亲的日子。
而在河南很多地方到了端午节,新嫁的女儿就要在丈夫的陪同下,带着礼物一起回娘家过节。并且娘家还会对其十分重视,会准备好夏衣、雨伞、扇子、草帽,还包括油条、糖糕、馓子、麻叶儿等油炸食品,让女儿和女婿带回去。
除此以外,在陕西、安徽、山西、湖南、湖北等地方都有嫁出去的女儿在端午节回娘家的习俗。因为端午节是除了春节以外,女儿可以回娘家的第二个重要的日子。
特别是在湖北秭归一带,民间更是有着“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的说法,即对于嫁出去的女儿们来说,端午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可以和过年回娘家一样。
孩子躲午是躲哪3样?其实古人端午节“躲午”,主要还是为了孩子。因为孩子的抵抗力弱一些,并且他们也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而孩子躲午,主要躲三样,分别是躲五毒、躲水和躲分离。
所谓“躲五毒”,指的就是毒蛇、蜈蚣、蝎子、癞蛤蟆和壁虎这五种有毒的动物,但实际上壁虎是没毒的。古人认为到了端午节的时候,像这些有毒的动物就出来活动了,人也容易得瘟疫等疾病,所以要格外的小心,而为了躲五毒,端午节当天家家户户都要插艾草,撒硫磺,而且还要在儿童头上戴菖蒲,再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躲水,就比较好理解了,就是在这一天孩子要远离水源。其实在端午节的时候,古代就有忌打水的习俗,往往都是在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而对于孩子来说,这一天更是要远离水源,在民间更是有着“不怕七月半鬼,就怕端午节水”的说法,就是提醒我们端午节以后要让孩子远离水源,避免发生溺水事故。至于“躲分离”就是指父母在这一天要看管好自己的孩子,因为端午节当天的节日习俗多,外面也到处都是人。尽量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免得发生一些什么意外,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
端午节快到了,在你的家乡还有这些习俗吗?端午节出嫁的女儿又能不能回娘家呢?欢迎留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7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