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越来越近,郑州的夜晚也不一样了,街道两旁挂满了寓意喜庆吉祥的彩灯、灯笼、中国结,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公园广场也被装扮起来,各种常绿植物、时令草花、小景经过艺术组合,营造出一派春的气息,满满的过年的仪式感。
然而大多数人生活和平时没有什么变化,学生放假在家,上班族依旧早出晚归,忙忙碌碌,总有人说现在过年年味越来越淡,春节慢慢变成了一个普通假期。
前一阵子,是否解除禁放烟花爆竹的话题在网上讨论得很热烈,很多网友都说,禁放烟花爆竹,年味都淡了,过去人山人海挤在一起看烟花的热闹景象,再也没有了。
年味究竟是什么味?是爆竹燃烧过后空气中淡淡的硫磺味?是小商贩手中糖人散发出的麦芽糖的甜味?还是家人齐聚一堂,吃妈妈亲手做的团圆饭的味道?
图源:东风吹起依稀还记得小时候传唱的关于过年的童谣: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写对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儿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按照旧习俗,从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扫尘日)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止,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
图源:新华社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家都喜欢将好吃的食物储藏起来,等到过年之时再拿出来享用。所以在过年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会对过年充满期待。对于小孩子来说,过年可以尽情地嗑瓜子、吃糖块、喝饮料,而且每天吃饭都有鸡鸭鱼肉。
最开心的是大年初一,穿上偷偷试过好多遍的新衣服,和爸妈走街串巷地去亲戚家拜年,从爷爷家串到姥姥家,从东家吃到西家,兜里装着长辈发的压岁钱,拿到压岁钱,可以上街去买些糖果,买些小鞭炮,或者买几本喜欢的小人书。为了保卫来之不易的压岁钱,还会和爸妈斗智斗勇,想办法藏钱,虽然最后基本都以压岁钱被爸妈收走而结尾。
图源:新华社在准备过年的期待中,在新年的吵吵嚷嚷中,我们这一代慢慢长大,生活越来越好,妈妈做的蒸碗,爸爸炖的肉,对味蕾的吸引不再那般强烈。
对于我们这一代,年味的淡化,源于期待的不足。美味佳肴在平时就能吃上,衣服旧了、小了、过时了,随时都可添置新衣。节目每天在播,电影随时可看,对过年的期待感越来越少之后,大家对“年味”的体验自然也就越来越淡了。
对于老人来说,过年的意义不在于节日本身,而在于团聚。盼着儿女回到家中,全家人一起吃上几顿团圆饭,一大家人热热闹闹过春节。因为春节过后,儿女们就会为了工作奔波忙碌,再相聚可能就是下一个春节。
都说老人喜欢过年,喜欢热闹。喜欢热闹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老人们需要的是一种亲情的回归,在这种回归的亲情中,是对儿女骨肉亲情的企盼,是对血脉传承的孙辈们的思念,这种心情很难用语言去完整表述出来。就是这种骨肉亲情、这种血脉的传承,支撑着老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信念,是老人们能够快乐、健康生活的动力源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