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多次进攻日本人占领的岛屿。而日本人为了抵抗美国人的进攻,选择了坑道战这一方法。因为坑道战是一种可以有效削弱炮火损伤的战术,例如我们熟知的硫磺岛战役,日军就是靠着在坑道中躲避美军的轰炸,从而进行反击的。但是日军的这一方法并没有取得多少效果,依然在美国人的进攻下节节败退。

到了抗美援朝时期,上甘岭战役中,同样是美军武器优势,也同样是用坑道战作为防御,怎么 就守住了阵地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客观点来说的话就得排除情怀这些因素,不考虑那些战斗意志或者战斗精神。

一、战场补给

先说说太平洋战争,美军之所以能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胜利,那是因为日本人当时已经处于战败的边缘。不论是中国地区还是太平洋地区皆是如此,在自顾不暇的情况下,防守硫磺岛的日军几乎可以用弹尽粮绝来形容。他们没有后勤补给,没有支援部队,有的只是一个个在坑道中等死的士兵而已。

反观 则不同,上甘岭争夺最激烈的那个阶段,我军依然有着“送上去一个苹果就是一个二等功”的钢铁般的补给线,并且时刻可以得到兵力补充。坑道如果对于硫磺岛上的日军来说是坟墓的话,那么对于 来说就是保护自己的堡垒,就算山头被美军轰炸削去几米,有生力量依然可以得到保存。

二、地形因素

上甘岭地形

硫磺岛基本是一座孤山,美军可以先用坦克进行包围,随后再用火炮对坑道口进行火力压制。如此一来,坑道内部的日军完全就是任凭美军拿捏的柿子。

但是上甘岭地区则不同,那里山峦叠嶂此起彼伏,这种地方的坑道作业就是相互进行火力支援的 场所。

而且,上甘岭地形对于控制住反斜面的防御阵地有着天然优势。所谓斜面,就是从山顶到山脚的整个倾斜部分,朝着对方的叫正斜面,背向对方的叫反斜面。我军当时的反斜面坑道,就是利用整座山当掩体,如此一来美军的正面火力就都被挡住,再加上周边山势结构复杂,美军许多直射火力充满了无法覆盖到位的死角。

三、坑道工事结构不同

的坑道并非一如既往都是一个样子,它也是经历过无数次改良和优化。最开始的时候,我军的坑道是“马蹄形”掩体,等到了后期,就演变成了互相深入连通的“鸡爪洞”。

“鸡爪洞”有一个 的优点,就是可以实现“防守”和“进攻”的紧密联合。炮火声一响,战士们就赶紧进入坑道,炮火一停,立刻就出来防御阵地,阻挡美军冲锋。其实,通过抗美援朝时期的 伤亡比,也可以看出这一变化。在年的时候,美军平均发射50枚炮弹,就可以造成我军的伤亡,而到了年,美军就需要发射多枚炮弹,才能造成我军伤亡了。

综上所述, 的坑道战之所以取得了胜利,并不仅仅是坑道的功劳,它还包含了后勤、地理因素、结构等多个特点。而 指挥能够在有效的地形上,选出最有效的作战方案,也的确是物尽其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