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第49届全国药材药品交易会(药交会)将于10月16开始,你对樟树药文化的历史了解多少呢?
樟树中医药业源远流长,其起源与发展几乎与中华医药史同步。纵观樟树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分为起源、兴起、发展、鼎盛四个历史时期。一、起源樟树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樟树筑卫城、樊城堆地区的先民,已经开创了古老的原始文明,不仅学会了农织渔猎,制陶建室,而且初步懂得并应用原始医药卫生知识,例如:用火焙烧居室的墙壁和地面,以避湿驱寒;用烧热的泥土、石块缓解某些腹痛和不适;用石砖、骨针治疗人体局部关节疼痛等等。这些原始医药卫生知识,对后来樟树医药活动起着开源拓流的作用。进入殷商时期后,樟树吴城地区的先民对医药卫生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巫祝们在祭祀祈祷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医药知识为人驱邪治病,这是巫、医混同时期。随着酿酒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人们懂得了酒既可以使人兴奋,也可以使人麻醉,进而学会了利用酒的这种特性来治疗某些疾病;后来,又懂得了药物浸酒的方法。因而在樟树中医药界一直流传有“酒药同源”之说。
二、兴起时期东汉时期,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樟树阁皂山一带以符箓驱邪治病为手段,进行布道传教,因此,张道陵被樟树医药界奉为“医道同源”的创始人。东汉末年,道教灵宝派创始人葛玄在阁皂山采药炼丹,治病施诊,创立“葛家道”,开创了道教采药治病之先河,带动了阁皂山附近村民的采药行医活动。从唐朝廷组织苏敬等人编写的我国第一部《新修草本》来看,收录的药品种,其中樟树阁皂山所产的药材就有茯苓、沙参、乌药、葛根、乌首等余种。阁皂山麓、赣江之滨的古代淦阳一带,地势低洼,常有洪水为患,水灾之后,往往流行瘟疫,到三国孙吴时期,阁皂山民将采集的中药,或巡诊于村舍,或摆摊于淦阳,悬壶施诊,从而开创了樟树医药业之先河。阁皂山亦为今日之药都源地,葛玄被樟树药界奉为“医药同源”的“奠基人”。三、发展时期樟树成为今日的“药都”,为中药材交易,集散,加工炮制之地,奠基于唐宋。唐代“药圩”,宋代“药市”,为明清时期樟树中药业的鼎盛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樟树“药圩”的形成,始于唐代。唐开元四年(公元年),江西通往广东的古驿路“大庾岭道”开通,它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处于这条“官道”中心的淦阳城(今樟树)即成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要津。凭借袁赣二水与南通北达的驿路,或达京师,或至吴楚,或走湘桂,或通闽浙,为药材的集散、中转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樟树则成为南来北往、东临西达的药材集散、中转之地。四方药商逐渐增多,“药圩”显然不足以适应日益发展的药材市场的需要。“包袱水客”迫切需要一个固定的相互交流的场所,一时销售不了的药材,也需一个稳妥保管地点,来往药商也需落脚之点,于是“货栈”、“药行”等应运而生。至宋代“药市”也就逐渐形成。医药兼备的“药店”相继出现。北宋元丰(-年)年间,樟树地产“商州枳壳”、枳实,又以它上乘质量,每年作为贡品向皇宫进贡15斤左右。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年),著名史学家、名医徐梦莘所著《集医录》问世,为樟树最早的医学著作。元代至元十六年,南宋遗民侯逢丙,耻于仕元,举家从庐陵(今吉安市)迁至樟树开设“侯逢丙药店”济世度人,“设肆制药”,所制饮片成药享誉东南,成为樟树药史上首创设厂制药的著名药师。樟树在唐、宋、元三代约余年的时间里,形成“药圩”,并进一步发展为“药市”。药行货栈应运而生,药店药厂渐次开设,名医药师不断涌现,医学专著相继问世,为樟树中药业走向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鼎盛时期樟树中药业,在明清时期的余年中,已进入全面发展、鼎盛时期。其主要特征是:①经营形式、管理办法、采购销售、药商食宿等都有它自身特点,独树一帜的行、号、店、庄遍布全国,同时也引进“外商”,在樟树设立字号,形成“以我为主,主客并存”的药业体系。清道光初年(-年),樟树镇内有药材行、号、栈、庄近家,其中药行所占比例大,号称“四十八家药材行,还有三家卖硫磺”。在这家店中本地药商经营的有百数十家,外地药商以河南、安徽人为主,开设店、栈50余家。②以人才、技术辐射全国,并以“乡谊”、“亲谊”为纽带,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樟树药帮逐渐形成。它虽非官方组织,但高尚的药德,严明的帮规,高超的技术,雄厚的资金,是与其它政治为背景的“帮会”有区别的,它是促进中华医药事业的发展,繁荣社会经济的民间组织。樟树药帮的形成,是与樟树人向外开拓分不开的。樟树药商以樟树为“大本营”,通过三次外出经商的高潮,逐渐形成了以湖南的湘潭、湖北的汉口、四川的重庆,加上樟树四个中心据点,各据点又再向四周扩展,遍及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河南、山西、陕西、辽宁、吉林、甘肃、广东、广西、贵州、香港等二十个省、区、市、地区。樟树药商到外地的确切人数,历经数百年,惜无记载,难以查考,但即使在樟树中药业已是衰落的民国时期,据统计也有七、八万人,那兴盛时期人数之多就更难想象了。“樟树药帮”在组织上进一步的健全,反过来又促进了“樟帮”药业经营的发展,形成了以樟树为中心的全国药业网,与当时的“京津帮”、“四川帮”三足鼎立,互相抗衡,并以它独特的技艺,卓越的管理,众多的人员,雄厚的资金,占有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一带广阔的药材市场。③以药、医结合,药材集散与药材加工炮制同步发展。樟树中药业发展到鼎盛时期,已不仅仅是药材交易、集散,而且是“药材技术中心”,它以独特的鉴别技能,科学的收藏保管,技艺精湛的加工炮制,质量上乘的成药产品,而获得“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药”为什么要到樟树则齐?除了各路药商、各路药材齐集樟树,品种齐全外,还有经过加工炮制、各种性能的药也齐,这就是药业技术领先,简言之谓“科技领先”,药到樟树“则齐”,药过樟树“则灵”,正是千千万万无名药师药工在千百年反复实践中的发明创造。明清时期樟树药商,在经营体制上独树一帜;在药业组织上形成“樟帮”;在经营性质上进行独创。由单纯的药材交易、集散、经营性转变为和专业技术性同步发展,以“科技领先”,从而促进了经济大发展,迎来了樟树药业的鼎盛时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