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得白癜风的原因 http://m.39.net/pf/a_7189490.html

(一)番茄叶霉病

番茄叶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又称黑霉病,俗称黑毛,仅为害番茄、是番茄保护地栽培的重要病害。

1、症状识别

发病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叶片发病,出现不规则或椭圆形淡黄色褪绿病斑;叶背病部初生白色霉层,霉层后变成灰褐色或黑褐色绒状,病斑扩程后,叶片卷曲干枯,砝至脱落。

2、发生规律

番茄叶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株残休内、土壤或种子表面越冬,借气流传播,在田间造成多次再侵染。高温、高温有利发病、叶霉病病菌发育温度为9~34℃,最适温度20~25℃。温室内光照弱,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常会诱发叶霉病。定植密度大,连茬种植以及管理不当易发病。相对湿度低于80%,不利于分生孢子形成及病菌侵染。晴天光照充足,室内温度短期增至30~36℃,对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

3、防治方法

充分利用温室设施可控制性,创造一个有利于番茄生育,而不利于病菌生育的环境条件,控制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农业防治:发病重地区应实行3年以上轮作、以减少初侵染源。适时通风,适当控制浇水,水后及时排湿,使其形成不利病害发生的温、湿条件,做到苗期轻浇、定植时灌透、开花前不灌、开花时轻灌、结果后重灌。前期作好保温,后期加强通风,以降f氐湿度。防止叶面结露。温度低时,可进行间歌性小通风。绝不能因温度低连续几天不揭帘、不通风。

随着温度的上升,逐步加大通风口,延长通风时间,温室夜温在10℃以上,夜间可留上通风口,风口上仅盖草帘,即帘下通风,不致使外界冷空气侵入,而使室内温度排出。温室夜间在12℃以上时,可采用同样方法通底风。病情发展时,可选择晴天中午,密闭棚室使温度上升到36~38℃,保持2个小时可抑制病情发展。

药剂防治:在播种前用50%死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喷洒土壤消毒。重病温室、大棚,在定植前要进行环境消毒,即密闭后按每平方米用硫磺0.25公斤、锯末0.5公斤,混匀后分儿堆点燃熏蒸一夜。也可以每亩用2.5公斤硫磺粉分成3~4堆,架在枯枝败叶上点燃发烟。阴雨天采取喷粉或熏烟防治,可使用45%百菌清烟剂每亩次~克,熏一夜,或于傍晚喷洒7%叶霉净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或10%敌托粉尘剂,每亩次1公斤,隔8~10天1次,连续或交替轮换使用。

(二)番茄灰斑病

灰斑病是番茄生产中普遍发生的病害,以保护地栽培中发生较重。

1、症状识别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逐渐扩展为近圆形的大病斑发病后期病斑迅速扩大至叶片的1/3~3/4,轮纹不明显;病斑上着生小黑点,呈轮纹状排列,边缘暗色,易破裂或脱落。茎部发病多始于中上部的枝杈处,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后变黄褐或灰褐色不规则形斑,病部粗糙,边缘褐色,也有小黑点,轮纹不明显,易折断或半边枯死。严重的茎髓部腐烂、中空或仅残留维管束组织。

2、发生规律

番茄灰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内及地表越冬,借雨水和气流传播,田间的病菌不断积累,引起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当保护地气温上升至20℃以上,空气潮湿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植株生长衰弱,种植过于茂密,易发病。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及时清除病果及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深埋,减少初侵染源。与非茄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选用50%农利灵干悬浮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倍液,或45%特克多悬浮剂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药,共喷药3~4次。每亩还可以选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5%加瑞农粉尘剂1公斤。

(三)番茄斑枯病

番茄斑枯病又称鱼白斑病、斑点病、白星病、随着温室番茄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番茄斑枯病已成为一种主要病害。

1、症状识别

叶片发病初期在叶背生水渍状小圆斑,后在叶正、背两面出现边缘暗褐色,中央生灰白色圆形或近圆形略凹陷的很多小斑点,斑而散生少量小黑点,进而小斑汇合成大的枯斑,有时病组织脱落造成穿孔,严重时中下部叶片全部干枯,仅剩下顶端少量健叫·茎和果实病斑近圆形或椭圆形,略凹陷,褐色,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

2、发生规律

番茄斑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病株残体、多年生茄科杂草上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借风、雨传播或被雨水反溅到番茄植株上,高I显利于分生孢子从器内溢出,发病的适宜相对湿度90沩,若湿度达不到则不发病,温室栽培中最容易满足该条件,故发病较重。如遇多雨,特别是雨后转晴及番茄生长衰弱、肥料不足,易发病。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先将种子晾晒1~2天之后,用50℃温水浸泡30分钟,并不断搅拌热水;随后取出晾干催芽播种,采用与非茄科作物进行3~4年以上的轮作方式,可有效降低该病发生比率。在育苗时,可采用3年内未种过茄科类作物的土壤育苗,可有效避免苗期感病。应合理使用肥料,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番茄生育期还应勤中耕松土,增加植株抗病能力并强壮植株。采用深沟高畦栽培,合理定植,避免种植过密,保持棚室内小气候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及适宜的土壤水分。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药保护,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0%代森锰锌1倍液进行喷洒,一般每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防效较明显。发病高峰期可用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倍液,每7~9天喷1次,连喷2-3次,可有效控制该病发生和蔓延,并视病情可再防治1次。

(四)番茄灰霉病

番茄灰霉病是保护地番茄栽培的重要病害,各种类棚室都能发生,在北方保护地内尤其严重和普遍。特别是在冬春茬,由于保护地内低温、高温,内外气候条件变化较大,往往受害严重,该病成为番茄生产限制性障碍。

1、症状识别

成株期青果受害重,一般在第1穗果期发病最重。幼苗受害后、叶片和叶柄初呈水浸状,渐变褐腐烂,表面密生灰霉;严重时可扩展到茎,颈部产生褐色至暗褐色病斑,病部收编、折断,造成猝倒死苗,先从果上残留的材头、花瓣、花托晨染,然后向果面、果柄蔓延,致果皮呈灰白色软腐状;后期在果实、花托和果柄上出现灰绿色霉层,果实失水僵化。从果实脐部发病的病斑呈灰褐色,边缘有一深褐色的带状圈,与健康组织有明显的界线。

2、发生规律

番茄灰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在土壤中、病株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可在有机物上腐生,借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保护地内无越冬现象,仍可继续发病。病菌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格,生长温度范围为2~31℃,适温23℃左右,适宜的湿度为94%以上,在北方冬春季日光温室、加温温室栽培番茄,棚室内生态环境潮湿温暖,昼夜温差较大,容易结露提高空气湿度、如果越冬菌源充足,很容易引起发病和流行。一般在12月份至第2年的5月份,春大棚开始放风时陆续发生。

3、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整地前,清除大棚内的枝叶·、病残果及杂草。翻地时搞好土壤消毒,每亩施50仇敌克松1公斤,杀灭土壤中的病菌。7~8月高温季节密闭大棚15-20天,利用太阳能使棚内温度达到50~60℃,最高达到70℃,进行高温闷棚消毒。烤棚可以全面杀死棚内的病菌,减轻病害的发生。白天当棚室温度达33℃时,开始放风,使上午温度下降至25-28℃,下午温度保持在20~25℃,相对湿度维持在60~70%。一般在日落后应短时间放风,当温度降至20℃,关闭通风口,使夜间温度保持在15℃左右。

早春要根据枷室内温度回升情况,掌握通风时间,采用滴灌或膜下灌水,降低棚室相对湿度。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后马上关闭通风口,使棚温升到33℃,保持1小时,然后迅速放风排湿3~4小时。若棚温降到25℃,可再闭棚升温至33t持续1小时再放风。这样可有效降低空气湿度,减少发病机会。

及时摘除病叶、病果,放人袋内拿出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收获后彻底清理病株残体。尤其在番茄坐果后及早摘除残留的花瓣,可有效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发生,防效90%以上。与非寄主植物轮作,苗期不可与生菜等寄主蔬菜间套,避免灰霉病菌先在生菜等间套寄主上大量繁殖,待番茄开花时传播到番茄上为害。

药剂防治:在番茄苗定植移栽前喷1次药,以确保无病苗进入棚室。一般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倍液。定植后结合羞蘸花施药,在蘸花稀释液注,加入0.1%的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l粉剂后再进行蘸花。根据病情和棚室内的生态环境,选择适当的施药方法和药剂种类,每7~10天用药1次,连续2~3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