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年6月21日,美军宣布占领了冲绳岛。在炮声最后停息、支援舰只从冲绳海岸回撤出时,对这一具有历答史意义的战役也作出了统计。日军死亡1.5万人,被俘人;美军阵亡人,伤3万余人;有26艘舰只被击沉,艘被击伤,大部分因日军特攻行动所致。此外,巴克纳将军阵亡,这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战死的最高级别的一位将领。

二战太平洋战争中美军付出最大伤亡代价的战役。

二战,美日太平洋战争伤亡最惨烈的战役是“冲绳岛战役”历时3个月,美军参战兵力几乎包括了太平洋战区所属的全部陆海军,投入总兵力达40万人,各种舰艇余艘,飞机余架,而日本也倾尽全力组织这场号称“国门防御战”的战役,

该战役是二战太平洋战争中,规模最大,交战双方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

美军伤亡7.5万人(阵亡1.3万,伤6.2万),损失飞机架,舰艇艘被击沉击伤,坦克辆。

日军阵亡10万人(负伤活着的几乎都自杀了),被俘人,约架飞机被击落,舰艇24艘。

另外约8万平民死亡,美军占领冲绳岛后,打开了日本的门户,达到了为进攻日本本土建立战略基地的目的。

丘吉尔评价道:

“冲绳岛战役是史诗般的战事,将列入军事史上最激烈、最著名的战役而流传后世!”

美军为什么会不惜一切代价强行夺岛?

第一个原因,硫磺岛的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

在夺取塞班岛后,美国开始时不时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但硫磺岛刚好位于日本本土和塞班岛的中间,美军的每一次行动,基本上都会被日军提前探知。

通常情况下,硫磺岛的日军会主动派出飞机,对美军的轰炸机进行拦截。与此同时,他们还会第一时间向日本本土发出预警。这样就导致了美军的轰炸计划多次流产。

并且,更让美军难受的是,硫磺岛的日军,总是会不要命地派出飞机,对塞班岛的美军空军基地进行轰炸。因此对于美军来说,硫磺岛早一日拿下,太平洋战争就能早一步进入下一阶段。他们根本不可能干等。

第二个原因,涉及到整个二战的进程问题。

到了年,整个二战已经接近尾声。在欧洲战场上,德国正遭受盟军的两面进攻,但进度较快的一边,却是东线战场上势不可挡的苏联。在整个二战中,美国的投入不可谓不大。如果美国想在战争结束后,得到更多的利益,他们就必须尽早在西线战场取得突破。

由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表现出的顽强,美军始终没有办法腾出手来,专心地去抢夺欧洲的胜利果实。因此,对美国来说,硫磺岛早一天被攻破,太平洋战争就可能早一步结束。那么,在欧洲西线战场的美军,就更有可能抢得更多的利益。

不过,美军也许不会想到,哪怕在德国投降之后,日本仍然会负隅顽抗三个月之久,所以美军才有如此重大的损失。

日本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怎么还能让美军付出百万伤亡?

年4月7日,日本海军元老铃木贯太郎上台,接受裕仁天皇的任命,担任首相并组建内阁。铃木贯太郎是日本主和派的代表人物,一直以来都反对战争。他的上台,说明日本高层已经接受了失败的结局,准备结束战争。

一个月后,德国正式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事结束。全世界范围内,就只剩下日本在顽抗。很显然,日本败局已定,战争结束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结束战争的方式并不是投降,尤其是盟军提出的无条件投降。所以,日本军方还在努力的顽抗,希望通过战争手段来获取谈判桌上的筹码,让日本能够体面的结束战争。

当时日本最为担心的对手就是太平洋战场上的美军,正是由于他们的强大攻势,才让自己败退得如此之快。为了能够达到有条件结束战争的目的,日军做出了和美军死磕的战略选择,希望通过给美军造成巨大的杀伤,使得爱惜士兵生命的美国政府在谈判桌上让步,答应日本的投降条件。

在这样一个战略目标下,美军在太平洋战争收尾阶段,遭到了日军最为顽强的抵抗。

在南太平洋的岛屿争夺战中,日军主动放弃滩头,诱敌深入,和美军肉搏消耗。还采取了惨无人道的同归于尽的“神风攻击”。甚至于还鼓吹起了“一亿人玉碎”这样疯狂的举动。

当然,这种拼命式打法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美军的伤亡数字因此直线上升。硫磺岛战役、冲绳岛战役,都让美军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这使得美国不得不重新评估战争继续下去的代价,而最终得出的结果让他们难以接受。

当时美军认为,如果登陆日本本土,还将会有一百万美国士兵付出生命。这个数字并不夸张,如果不是登岛伤亡太大,美国也不会把刚出炉的原子弹全部用在日本身上,毕竟那可是杀手锏,藏得越深越好。

从太平洋战争后期的发展趋势来看,美军已经占据了绝对的战场主动权,可以在装备、人数以及后勤等各方面对日军做到全面压制,可以说是胜券在握。但是,战斗过程并不轻松,困兽犹斗的日军显得尤其疯狂,完全就是拼命般的打法,不求胜负,只求给予美军更大的杀伤。

结语:

“冲绳岛战役”胜利后,B29战略轰炸彻底摧毁了日本的本土的工业体系,交通系统。日本98城市遭到了轰炸,其中最主要的66个城市成了人间地狱,另外B29轰炸机也在日本港口之间进行了水雷投放,彻底f封锁了日本各个主要城市之间的便捷的水路交通,日本陷入了连粮食都无法满足的地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