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日前发布《关于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简称《意见稿》),内容涵盖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机构监管、人员监管、业务监管、质量安全监管、监管责任等多个方面。目前,医院数量已超过家,对于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来说,《意见稿》的出台将让互联网医疗告别过去的“野蛮生长”,进入规范、高质量发展阶段。

“互联网+医疗健康”业态蓬勃发展,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效率、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医药传承创新,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互补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中医药”也随之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点之一,为中医药产业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医院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中医药特色诊断信息的采集和保存,建立中医药互联网诊疗病历档案,随着图文病案、随访记录数据的逐渐积累,不仅可以用于对病情发展和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帮助医生总结临床经验,还可以用于医疗大数据挖掘,发现更多常见病、慢性病的证治规律,建立疾病诊断模型,对患者病情发展进行预测,从而促进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

虽然“互联网+中医药”产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但在实际推进中仍存在一些难题:

1.监管难

针对新兴的互联网诊疗服务、医院存在监管法律滞后、技术匮乏和理念守旧等问题,监管部门如果不采用适合互联网技术特点和互联网+服务的监管模式以及技术手段,单纯采用线下管理模式,“互联网+”监管会成为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发展瓶颈。

2.服务能力不均衡

国家出台法律规定医院医院,医院内部的信息化水平和覆盖范围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在线上服务时,缺少必要的诊断、检验检查等客观数据,使得某些诊疗项目无法在线上开展,造成在线化服务能力不均衡的现象出现。

3.信息安全隐患

1.医务人员在互联网医疗中对患者隐私保护的认知度、意识还需要逐渐加强。“互联网+医疗”对信息资源共享、数据交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存在较大的数据隐患和网络安全隐患。互联网身份认证对医生和患者的真实身份、网络身份、医疗行为、网络行为等识别,也是互联网+医疗带来的安全风险。

4.缺乏认同度

目前,人们对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疗服务、远程医疗等概念认知度不高,办医主体、医疗服务范围、服务深度还存在不确定性,导致“互联网+中医药”医疗服务模式的信任度还不高。线下医患之间医疗专业知识的不对等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在线上服务会被更加放大。由于无法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患者对病情描述较为主观等原因,使医生难以对病情进行准确把握。

5.药材质量难保障

中药材存在着流通方式传统、效率低下,且质量难以形成互认的统一标准等痛点。再加上生态环境恶化、农药等肥料不合理使用、硫磺熏蒸过度等不规范操作造成药材品质低劣、安全性、有效性也得不到保障。无法满足患者在互联网诊疗后的中药材需求,制约了“中医药+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中医药”是中医药医疗健康工作在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医院信息化在新的技术形势下的发展。医院医院,而是通过强大的在线能力整合线下资源,为百姓提供服务的一种形式。医院管理方式、监管方式需要面对“互联网+”进行必要的提升。国家关于“互联网+医疗”的政策规范和实施细则相继出台,人民群众对于这种新型医疗模式的认可和需求也大大提高,在此环境下,医院所面临的挑战、系统建设和医院的不断探索中逐步完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26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