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只要过了小年,临近年关鞭炮一般都会响到正月十五的,今年却安静得出奇,零零散散的鞭炮没有让人感到马上就要过年了。
原因无它,今年被戏称为“18线城市的”家乡全域禁止销售燃放烟花爆竹了,去年也曾发过倡议书,效果不佳,毕竟放鞭炮也是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习惯。
还没进腊月,朋友圈卖烟花炮竹的朋友就开始刷屏了,各种各样,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从孩童到大人全程覆盖,无缝衔接。那架势,都想在国人最重视的春节小赚一笔。
不曾想,一纸文件,都成了泡影。
起初,大家好像也没当回事,以为也就像往年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真的有人被没收处罚才知道,这回是要动真格了。
为了保证春节期间的空气质量也好,为了春节期间不噪声扰民也好,总之今年烟花爆竹是放不成了。
没了鞭炮声,年味,好像更淡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中国人的骨子里,过年要回家,所以有全世界最多人口迁徙的春运,所以有一年中最长的假期,虽然现在东拼西凑的调休,起码时间上是最长。留守的老人孩子盼着,在外漂泊的人也盼着。
有所期盼的团聚,是过年回家的意义。
我有几回在外地过年。一次是08年的南方冰灾回不来,一次是11年在汕头。孑然一身在异地他乡看万家灯火,烟花绽放的滋味确实不好受。我那时候还不恋家,也都快被孤独感吞没。
过年,是中国人最重大的仪式感。
从前,过年是:买好的新衣服试了又试,贴春联,挂灯笼,大年三十看春晚,初一凌晨早早起床包饺子,放完鞭炮走在到处是鞭炮硝烟硫磺味的村子里去拜年,塞满口袋里的瓜子糖果,还有藏在衣服内口袋里的压岁钱,虽然压岁钱到最后都不是自己的。走亲戚,吃各种好吃的,看腰鼓队跟扮玩。
后来,长大了,生活比从前好了,从前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随时都能吃到,从收压岁钱的人变成了给压岁钱的人,爷爷奶奶姥娘姥爷都早已不在,有钱是过年,没钱是过关,看春晚的人也越来越少了,父母也年老,只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有人戏称“从前是爆竹声声辞旧岁”现在是“蒙上被子使劲睡”。
孩子吵着要放“小金鱼”摔炮,他们没放过我小时候的那种鞭炮。我没法跟他们解释为什么今年没有了。虽然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专属记忆,可是不知道现在天天接触手机网络信息爆炸的他们会不会少了很多童趣?
那天问孩子:
“盼望着过年吗?”
“盼啊!”
“因为什么?”
“放假啊!”
年味可能还在,只是开心快乐的不是我们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