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他人即地狱”是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在其戏剧《间隔》(又称《禁闭》)中的一句台词。萨特在《间隔》中,三个亡灵在地狱中互相隐瞒,互相戒备,互相封闭,互相折磨,每个人都是“刽子手”,又是受害者;既成为别人的障碍,又使自己坠入深渊。埃斯泰勒狂热地追求加尔森,但加尔森说,只要伊耐斯看得见,他就没法爱她;而伊奈斯要和埃斯泰同性恋,加尔森又成为一大障碍。他们就是这样互相追逐,永无宁日,欲逃无路,欲死不成。虽然他们置身的环境是地狱,但他们之间的相互敌对却构成一座更加恐怖的“地狱”。加尔森说:“我万万没想到,地狱里该有硫磺,有熊熊的火堆,有用来烙人的铁条。这真是天大的笑话!用不着硫磺、火堆、铁条,地狱,就是他人!”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谈到,人对他人的妨碍不仅是物质性的,而且是精神性的。在《间隔》中,我们看不到但丁《神曲》中恐怖的炼狱场景,没有刑具,也没有刽子手。然而,这个地狱却存在另一种“酷刑”,即精神与心灵上的酷刑;也有另一种“刽子手”,即他人。02萨特通过加尔森之口说出了“他人就是地狱”这句名言。但对这句话,人们有不同的理解。萨特对此解释说:“这句话常常被人误解。有人以为我的本意是说,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总是毒化了的,总是地狱般的关系。我是说,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世界上的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他本人太依赖别人的判断了。但这并不是说,和别人就不可能存在另一种关系。”“他人就是地狱”,如果你恶化了与他人的关系,那么你自己就得承担地狱之苦的责任,这时的他人就是你的地狱。同时,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可见,萨特看来,对人们来说,他人固然是一种障碍,但并不是像剧中表现的一种可怕的、不可克服的障碍。在《密室》中,所有的人都不是正面人物,都是有罪之人,他们互为地狱,他们之间的关系正是生前与他人关系的反映。这是一种被扭曲、被破坏的关系。他人为什么是地狱?是因为人们在意识中刻意将“我”与“他人”对立起来,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进行比较、判断,在交往中完全以“我“为中心,这样人际关系必然会恶化,他人就成为了自己的地狱。03一个女人有了外遇,要和丈夫离婚。丈夫不同意,女人便整天吵吵闹闹,丈夫只好答应了她,但是他有一个要求,就是在离婚前,见见妻子的新男友。第二天早上,女人便把一个高大帅气的男友带回来家。两个男人走进了房间,女人站在门口,本以为丈夫见到第三者一定会有一场恶斗,然而,她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交谈了几分钟,两个男人相安无事地出来了。送男友回家的路上,女人忍不住问:“我丈夫和你谈了什么?是不是说我的坏话了。”男人停下脚步说:“你们再一起生活了这么久,你还不了解他,就像我也不了解你。”女人说:“在一起这么久,我怎么不了解他了?他性格胆小,做事又呆板,没有一点情调,完全不像个男人。”男人说:“你既然这么了解他,那你猜猜他对我说什么了?”女人问:“说什么了?”男人回答说:“他说你心脏不好,又容易发怒,如果我们结婚,让我凡事都顺着你;他还说你的胃不好,又喜欢吃辣椒,对我说以后劝你少吃辣。”听完,女人慢慢低下了头,而男人也转过身,头也不回地离开。自此之后,女人再也没有提离婚二字,因为她明白,她的丈夫就是最好的。尽管一再吵闹要离婚,但女人的丈夫没有将她当做“地狱”。经历了这件事之后,反而让她明白,“天堂”其实就在身边,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亨利·克劳德博士在《他人的力量》一书中指出,人与人的关系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孤立状态。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双方都缺少某种东西——要么是给予受阻,要么是接受无能,人处于一种被孤立的状态。第二层次是坏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中,你接触的那些人,让你感觉不舒服,不想与其交往,但又不得不交往。第三层次是虚假的良好人际关系。这个层面上,你接触的人让你感觉很好,但这只是表面上的感觉,常常来自客套、礼貌,他们并不是真心对你好。第四层次是真正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最佳的人际关系,能让你成为成为真正的你,是一种能调动你的思想、灵魂的人际关系。所以,他人可以是地狱,也可以是天堂,这取决于你的认知能力。如果你的认知层次突破不了“人我边界”,凡事以我为中心,那么,他人对你来说就是地狱,而这个边界一旦突破,他人也可以是天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73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