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人一出生,就处在灯火辉煌的年代,真的很难想象没有照明的古代,人类是怎么生存的,尤其是在充满危险和未知的黑夜。但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地发展,人类也找到了火种,并且想出了保持火种的办法。从许多的古代影视剧中可以看到,古人总是会随着携带一种火折子,一吹就可以用来照明,那这个东西到底是有什么原理呢?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火的重要性,不仅可以用来煮熟食物,还可以用来驱赶野兽,带来光明和希望。这么重要的发现之后,人类对火的依赖也越来越多,但如何获得火种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刚开始人类会利用太阳光聚焦的方式来生火,但是这样的方式并不轻松,万一阴天或者下雨天就无法生火。于是人类又发明了钻木取火,用尖锐的东西摩擦木头,在加上一些引燃材料就能生出火来。这可是一件体力活,就算是体魄强健的男子也需要五六分钟才能完成,而且对木头的要求也很高,有一点点的受潮就不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另一种生火方式,那就是火石,用一些燧石或者鹅卵石相互摩擦就能产生火星,而这还需要一些用艾草制作的火绒来助燃。慢慢的又出现了火镰,将一些易燃材料用皮制品包起来,侧面有块一摩擦就会冒火星的火钢,形状酷似镰刀,只要用火石打击钢条,就能让里面的引燃材料生火。这种方式明显比前面的方式都要更加快速地生火,因此在古代流传了很久。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改进,为了更方便携带又更容易生火,之后就出现了火折子。
很多人都不理解到底火折子是怎么生火的,为什么只要打开一个小竹筒,对着里面吹一口气就有火星冒出来。其实这跟墓穴中的长明灯原理相似,利用白磷等燃点比较低的物质来引火,一旦接触空气就能快速复燃。而火折子的原理也是如此,先要准备一些易燃物质,大多是一些晒干后的红薯藤蔓,将其纤维彻底打散之后与棉花等物质混合就可以成为引燃物。
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些火点比较低的化学物质,比如硫磺、硝石、松香等,这样就很容易再次燃烧。只需将这些东西燃烧一半之后熄灭并且装到竹筒里,盖上盖子来断绝空气,这样火苗就消失了,但里面的物质仍旧处于半燃半灭的状态。而当打开盖子之后,里面的物质接触到了氧气,再加上人工吹气帮其助燃,自然就能让里面的东西快速复燃,从而产生短暂的生火效果。
火折子确实更快地实现了生火的需求,而且携带方便,让之后的古人都享受到了生火的便利。出远门的人总是不忘带在身上,万一在荒郊野岭迷路,还能自己生个火堆,不仅可以驱赶野兽,也能烤点野味来充饥,确实很方便。直到火柴的出现,火折子才慢慢从历史的舞台上退下去。二十世纪初,瑞典人发明了火柴,它将一些易燃物质充分混合,覆在细小的木棍一端,只要将其摩擦就可以立马产生明火。虽然火柴很快就会燃烧完,火苗也很小,但是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
尽管古代的科技水平很低,但是古代也有聪明的人,他们早已知道了生火的奥秘,知道了可以通过易燃物、助燃材料生火以及摩擦起火的生火原理,而且也开始探索保存火种的办法。不管是打火石还是火折子都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充分说明了古人在没有先进科技的情况下,依旧可以正常地生活。虽然现在的生火设备越来越先进,花样越来越多,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都是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将之延续和扩展而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