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古代的“打火机”叫做“火折子”,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在电视剧里,我们常看到他们把一个火折子盖子打开后,火就随之立马出现,熊熊燃烧起来。所以中国古代火折子的主要成分有什么呢?它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呢?

一般的火折子,基本上是由火石、火镰以及火纸混合制造而成的一个造火工具。火镰是一个小小的铁块,长度、宽度通常在三、四厘米左右,其中一边比较薄,一边比较厚。而火石就是像石英石一样的东西,由于硬度很高,所以在与铁块相互摩擦碰撞的时候会擦出火花。火纸则是竹子的纤维加工而成的纸张,火纸很粗糙,颜色呈黄色,在我们农村里一般会被人用来祭祀和拜祖先时使用。

原始社会中,火种一直是人类生存非常重要的东西。除了钻木起火,人类发现并制造出这一很早的引火工具——火折子,可以看出古代人类的智慧。在武侠剧中,演员们有时候从身上掏出一根小棍子,用嘴吹一下,火焰便像魔法一样随之喷发。而火折子在现实中,不同的构造会有不同的表现和效果。

质量越高的火折子越贵重,着火力越好,一般的火折子就难以着火。在基层百姓阶层中,人们常用的点火工具应该是火镰,还有折叠的火绒。火镰上面已经介绍过了,火绒是由棉花,树叶和硝混合而成的,一旦遇到火星会很容易起火。人们点火时,用火镰的燧石敲击铁片,以此来制造火星、火花,点燃后,用嘴吹几下就点火成功了。

相比于普通百姓阶层的火折子,富贵人家的火折子会先用红薯,又或者白薯的薯蔓,炮制在水里一段时间,直到它生出一种泡浓。然后采摘棉花与芦苇,将二者放入水里,并用力捣碎,最后将水里的混合物质拿出来晒干。晒干之后加上硝石与硫磺之类的易燃物质一起混合。

有的大户人家,更是为了提升用火时的体验,在其中加入提升香味的樟脑、松香等物质。所有东西都混合好后,人们将其拧成一根小绳,就像蜡烛的灯芯一样,然后放进一个竹筒里。需要起火的时候,人们只需要对竹筒晃动,或者轻轻吹起即可,高质量的火折子非常方便实用。

那么最原始的火折子是怎样的呢?在战争频起的南北朝时期,北齐军队物资十分匮乏,有时候竟然没有任何起火的工具,来进行起火烧饭,士兵经常饿着肚子。后来,一个宫女在偶然之间造出火折子,才解决这一饱腹问题。

当时的火折子一般用纸张卷成像纸筒一样的东西。只要有一点火星,点燃之后吹灭,并将其放置于一个木筒里,就可以长时间保持住火热,等到真正使用火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起火。因为火折子多数是在户外使用,所以人们需要长途携带。为了火折子的火热时间保存更长,人们开始慢慢改进火折子,使其携带与使用都更加符合实际。

人们在原始火折子上,用一节七、八厘米的竹筒装着卷着的火纸,并将竹筒的前端点燃,形成炭,做成盖子。人们在使用的时候,用火石或者火镰在前端敲打几下,就可以起火。不管怎样,火折子是古代一个重要的引火工具,它大大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再也不用担心户外难以起火生存的问题。

比起同时期的外国来说,中国的起火工具的发明,确实要比外国领先得多。直到后来的十九世纪,西方才慢慢开始使用火柴,这火柴又被叫做洋火,引进中国,这时中国的火折子,才慢慢被遗弃。

不管是中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还是早期的火折子,都验证了古人的智慧是不可否认的。相信这段火折子的历史,能引起大家对历史造物的重视与深刻认识。

参考资料:

《古代火折子的制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