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来说,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交,因为在大多数时间的古代中国,只有其他国家朝拜、贡献的份儿。英国人来了以后,第一项事情是什么?他得下跪。英国人就纳闷了,我出使贵国,为什么要下跪?所以,清朝乾隆时期,中国和英国的第一次官方接触,就因为“跪还是不跪”的问题闹掰了。

在近代以前,中国人的精力主要都集中在东亚地区,向北没有超过西伯利亚,向南没有跨过爪哇群岛,向西没有过印度,向东没有过日本列岛。得益于东亚地理特征的封闭性,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中国发源于黄河流域,华夏民族诞生以来就在黄河流域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其他的小部落要么被吞并,要么主动臣服于华夏民族。华夏民族是在不断向外融合扩展当中形成现代中国的。中国始终在东亚地区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文化最昌盛,经济最繁荣,人口最多,国力超强,而且只有“一超”,没有“多强”,综合实力是“一骑绝尘”,让周边的小国家都望尘莫及。中国自然而然对其他国家拥有心理优势,古人理想的国际体系,就是远处的政权都羡慕中华文明,向我们臣服,定期朝拜、进献土特产,所谓“万邦来朝”就是这样。定期朝拜、贡献方物,就是朝贡。中国历史上的官修史书将周边各国各民族与中央王朝的友好往来事例一概记作“朝贡”。这样,就以中国为核心,在东亚地区建立了一个“朝贡体系”。

周边国家进入朝贡体系,就成了“朝贡国”、“藩属国”,就必须接受中国的规矩∶

第一,中国朝廷的册封是藩属国君王统治合法性的来源。藩属国国王死了,新国王不能立刻登基,必须向中国的皇帝报丧,请求册封自己为新王。中国在这个时候是有选择权的。只要不是弑君自立、臭名昭著或者对中国态度傲慢、不遵守藩属礼节的,朝廷都会承认,颁布册封的诏书。新王在得到中国册封前不能称王,而称世子。如果世子短命,没来得及得到中国的册封,那么他终身都是世子。

第二,藩属国要使用中国年号,奉行中国正朔。中国象征性地向藩属国颁发中国历法,宣教皇帝谕旨。他们对内统治、对外交往时,都要奉中国为正朔,以中文为通商交流语言。

第三,履行对中国皇帝的“臣子义务”。比如在中国皇帝生日、娶妻、诞子等,藩属国君王都要上表祝贺问候,在重大政治问题、外交事务上更要为中国马首是瞻。当然,中国皇帝下令交办什么事情,或者叫藩属国君王来中国朝拜,藩属国君王是不能拒绝的。拒绝就是抗旨,后果很严重——中国皇帝和藩属国君王类似君臣关系。

朝贡国当中,根据他们和中国关系的亲疏,也分一、二、三等。和中国关系最近的藩属国有两个,一个是朝鲜,一个是越南。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与越南、与朝鲜就有了外交往来。关系稳定时,两国对中国是一年一贡,贡献的方物都特别多,使臣不绝于道。明清在北京专门修建了朝鲜馆和越南馆,接待两国的朝贡使团。这两个国家在东亚各国中,与中国关系最好,自身汉化程度也最深。两国一度都以汉字为官方文字,中国对他们影响之深,可见一斑。中国为了帮助朝鲜抵御日本的侵略,在唐代、明代两次援朝抗日。其中明代后期,为了援助朝鲜抵抗丰臣秀吉,万历皇帝几乎倾尽全力出兵。历史学家把明朝耗费元气援助朝鲜,看作明朝衰亡的一大原因。朝鲜感激明朝再造之恩,明亡清兴后,朝鲜仍旧奉行明朝年号几十年,统治者还暗中祭奠崇祯皇帝。中国人都对明朝灭亡渐渐淡化了,朝鲜君臣还在那悲悲戚戚、寄托哀伤。

朝鲜、越南是第一梯队的藩属国,万邦来朝的时候两国使节走在前面。接下来第二梯队的藩属国有琉球、寮国(老挝)、缅甸、暹罗(泰国)等。他们大致都是两年一贡的国家。

爪哇、菲律宾、尼泊尔、中亚诸国等,又是第三梯队的藩属国。他们不是三五年一朝,就是中国对他们的朝贡期限没有强制的要求。一些与中国没有固定朝贡关系,偶尔来朝的国家也被中国归入这个梯队,比如天竺(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等。

有一个国家很特殊,与中国主导的朝贡体系若即若离,是整个东亚地区的另类。这个国家就是日本。其他国家是臣服于中国,感慕伟大的中华文化、慑于强大的中国国力,只要是统一中国的皇帝,他都跑过来朝拜。清军刚占领福建的时候,俘获了琉球朝贡使团。这个使团出发的时候,崇祯皇帝还在,他们的使命是来朝拜崇祯皇帝的。到了福建,琉球使团一看中国政局改朝换代了,把贺表的皇帝名号一换,照样北上,继续朝贡。但是日本不一样,它看人。唐朝强盛之际,日本对华恭顺,定期朝贡,遣唐使和留学生接踵而来。后来唐朝分裂了,国事衰败,日本就不来朝贡了。宋朝国力逊于唐朝,日本就不那么恭顺了。这个国家会对比两国实力来决定自己的态度,它佩服强者,行为有很浓的功利性。朝贡制度的首要内容是政治上,藩属国要承认中国的宗主地位。只有中国的皇帝才能称皇帝,藩属国君主只能称王。但日本君主就号称天皇。隋朝的时候,日本天皇给隋炀帝送来一道国书,名字叫作《日出之王致日落之王书》,隋炀帝当场就把国书给扔了。

比如说朝贡体系类似于一个同心圆,古代中国是核心,其他国家根据关系的远近围绕着核心转。韩国同学会点头同意,日本同学就会说古代东亚的朝贡体系不是同心圆,而是有双核,一个是中国,一个是日本。

我们得承认,朝贡体系下的各国关系是不平等的。那么,为什么其他国家会参与其中,而且这个体系还运转了上千年呢?

首先,中国确实是一个巨无霸级的超级大国,藩属国没有向中国叫板的实力。但是,朝贡体系不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很多藩属国是心甘情愿参与的。因为朝贡往来能带来切实的利益。中国薄来厚往,不吝赏赐,藩属国每一次磕头都不是白磕的。越南向中国进贡牛角、象牙,从中国拿回粮食、火器和丝绸;朝鲜向中国进贡紫菜、海带、泡菜,从中国拿回文房四宝、马匹兵器;琉球向中国进贡硫磺,从中国拿回的就更多了。用低附加值的贡品换来了高附加值的东西,谁都愿意多交换几次。而且在海禁的大环境下,一些必需的物品,比如治病救人的中草药,只能通过朝贡贸易来交换。还有文化教育方面的收益,藩属国也只能在朝贡体系中获得。所以说朝贡对藩属国有利可图。

其次,藩属国出于安全考虑,接受朝贡体系。在国际体系中,超级大国能给所有成员提供很多公共产品,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安全”。为什么朝鲜、琉球等国家非常积极地来朝贺?在政治上与中国捆绑在一起,在安全上就紧靠中国。朝鲜遭日本入侵,它首先想到的是向中国告急。历史上,中国多次出兵帮助朝鲜。琉球也是如此。年,日本要吞并琉球,琉球主要的应对措施就是派使团到北京告急。当时的中国已经无力出兵保护藩属国,琉球使者直接在天安门前自刎了。这是外部的安全,朝贡体系还能给藩属国提供国内安全保障,协助维护国内政权的稳定。比如,国内有野心家要推翻君主,如果得不到中国的认可,他篡位成功了也是白搭,中国不承认。被推翻的君主逃亡中国,可以借助中国的军队返国复位。晚清的时候,朝鲜国内局势动荡,各个派系争夺王位,可是都离不开争取中国的认可。藩属国用对中国的朝贡,换取自身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以上这两方面原因,决定了古代东亚的藩属国能够接受朝贡体系。

如今回过头来考察朝贡制度,它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自大导致的僵化。古代中国人只知道有天下,不知道有世界。在自己的天下中待久了,自然不自然地就觉得自己是天下独尊,天底下中国最强大、文化最昌盛,其他的国家都是蛮夷之邦。于是,夷夏大防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等观念都出来了。但是这些观念不利于中国人形成开放、宽容的心态。同样,建立在中国核心地位基础上,接受对中国的朝贡义务才能“准入”的朝贡体系,也缺开放、宽容的心态,制度本身没有伸缩性、灵活性。这样的制度、这样的国际体系,经过千百年后就变成僵化、故步自封了。

同时,朝贡体系的物质基础是中国一超的绝对地位。中国的强大,是朝贡体系运转的基础。可是,如果中国自身开始衰弱,朝贡体系该怎么办呢?

所以,当历史走进近代,当中西方突然面对面遭遇的时候,中国还固守朝贡体系不放,不愿意与近代国际体系融合,悲剧就发生了。西方逐渐打破了东亚原有的体系,蚕食了中国的藩属国,越南、朝鲜等最终都沦为殖民地。日本通过甲午中日战争,击败了中国,彻底埋葬了朝贡体系。中国不仅无法维护朝贡,自身也成了列强宰割的对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2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