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禁忌的饮食 http://m.39.net/pf/a_4924134.html

一向悲观的某妞从片中看到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失望。泪眼朦胧中想着,如果我是小菲利普,我该如何面对我所处的这个太不完美的世界。   布奇最终还是被狙击手射死。他那么善良。他没有暴力倾向,他从来没有想杀人。他只是,为了保护他爱的人。他爱他的母亲。他那么想念他的父亲。他那么努力的去保护他遇到的每一个孩子。他逼迫那些不懂得爱的人把爱说出口。他是那么好的一个人,可是这个世界就是不给他机会。   如果,他生在一个正常的中产阶级家庭,他也许会读哈佛,交漂亮的女朋友,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像对待小菲利普一样对待他的孩子们,给他们吃棉花糖,万圣节带他们捣蛋,带他们坐云霄飞车,教会他们爱。也幸福的被爱。

可是他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世界总是有太多不公平。如果我是布奇,我会不会把善良坚持到底?或者,已经被这个疯狂的世界逼迫成亡命之徒?如果我是小菲利普,我会不会小小年纪就相信了好人没有好报?或者,体会到最好的爱不是最亲的人给我们的,最亲的人只是用爱当做控制欲的美好幌子而不自知?   那个严厉的母亲,让我想到自己的妈妈。她对我的爱,很多很多,多到蒙蔽了自己的眼睛,看不到我快不快乐,只是用她以为的好来对待我,甚至控制我。   她担心我的安全,不准我跟朋友远游。她担心我的前途,干预我选择自己的专业。她担心我的幸福,干涉我的爱情。曾经,我们度过了那么艰难的一段日子。终日争吵。   其实,很多很多人,都在这样对待自己所爱的人。我们尽我们的所能去对他好,那种好,是我们眼里的好,而不是他的,也可能是他的沉重枷锁和包袱桎梏。

为了逃避这样的爱,我不惜一切的来到这座位于大西北的城市,远远躲开海滨的家。享受属于自己的自由。可是我发现,我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爱这自由。

可能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天生的牛仔,自导自演的那部《不可饶恕》将西部风格推上了新的巅峰。影片中的男人味很浓厚,估计各位男同胞最喜欢这种感觉。他身上的的这种男人的豪放直接影响后来的影片,老爷子的两部战争电影《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同时反思战争中的人性。励志这个主题也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影片中经常出现,《成事在人》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百万美元宝贝》是这个主题的经典。其实我最喜欢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地方不是那种粗犷豪放的牛仔情结,而是他的影片比较忠于社会现实。前两年看《换子疑云》和《神秘河》后印象很为深刻,再到《完美的世界》中现实再一次得到放大。美好的愿望会在现实中实现吗?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个疑问。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电影中的人物也不例外。先说说瑞德,布奇年轻时曾有过不良记录,瑞德作为当时的警探逮捕了他,并请求法官将他送进感化院。因为瑞德看到当时布奇的家庭是一塌糊涂,根本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认为感化院要好过布奇的家庭。就像瑞德说的:感化院出来的也有很多好人,有的甚至成为了神父。瑞德的希望是好的,可是现实往往相反,布奇最终变成了职业罪犯。其实是瑞德的错吗?不是的,他只不过太理想化了,忘记了事情总有两面性。

再说说布奇,大家首先感觉布奇是可怜的,从女犯罪研究专家那里知道他出生在妓院里,父亲又是个小混混。从没有过真正的快乐,一直生活在灰色的阴影中。外人看来他是一个冷酷的罪犯,其实他是一个好人,只不过被现实压垮了。他痛恨着上帝,痛恨这世界,却无奈现实,慢慢的屈服和麻木。但他也有一颗善良的心,这点从和菲利普那段逃亡之旅完全的表现出来。杀掉越狱的同伴是为了菲利普,沿途做的一切几乎都和菲利普有关。布奇说过菲利普和他很像,一样的家庭,一样的父亲,一样的童年。布奇帮助他也同时在帮自己,帮自己实现一个美好的梦想,他已经失去了快乐,不想让菲利普再一次失去。

布奇说:“我这辈子只杀过两个人,一个是伤害我母亲的,一个是伤害你(指菲利普)的”,可见,布奇本性并不坏,坏的是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布奇来自一个不幸的家庭,从小被父亲抛弃,母亲沦落卖淫为生,最后自杀身亡。他因过失杀人罪入狱,结实并不志同道合的狱友,逃狱后因其起歹心伤害菲利普一家,无奈之下挟持菲利普逃亡。与其说是“逃亡”,不如看做是一次旅行。或许是因为布奇和菲利普的身世出奇相似的缘故,布奇总能在菲利普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同样一个没有父亲的家庭,同样一双澄澈而又坚定无比的心。在这场旅程中,布奇给予了菲利普信心并教会了他勇敢和坚强。最后的结局,当然我们都知道,逃犯就是逃犯,劫匪就是劫匪,因为没有人会坐下来听他们诉衷肠。布奇深知自己难逃一死,即使如此他也帮助菲利普完成了他的梦想,带着微笑去了那个看不见的完美世界。

菲利普同样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父亲不明所踪,母亲含辛茹苦带着三个孩子,经济自然很是困难,加上信仰不同的缘故,所以他们家不过圣诞节,不玩过山车,不吃棉花糖等等。这些在母亲眼中可有可无的活动但是在菲利普眼中是有趣无比的,更甚是日思夜想的。据网上一个报道显示,父亲这个角色对孩子未来性格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布奇的出现刚好弥补了菲利普心中父亲这个角色缺少的空白。片中不止一次的提到:“像男人与男人之间一样”,布奇正是用这种方式得到菲利普的信任,为菲利普谱写了一曲惊心动魄的成长之歌。一个是饱经沧桑的大男人,一个是初出茅庐的小男孩,他们之间的纯粹和心照不宣总是让我们为之动容,他们之间或许不需要太多言语,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能读懂其中的韵意。

海恩斯和布越狱后,到了菲利普家里,在布非礼菲利普的妈妈时,海恩斯阻止了他。嗯,熟悉的人性纠结的套路,逃犯身上总是善恶交织。这样也好,基本上为整部片子的基调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恩斯不就是一个真正的好人么?   之后,海恩斯和布将菲利普带走,为了避免布伤害孩子,他在草地中射杀了布。从他与菲利普相处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尊重孩子天性,珍视孩童最童稚的愿望,在尽量满足孩子心愿的同时,他也潜移默化让孩子知道一个男人可以具有的品性,比如勇敢、比如率性、比如关键时刻小小的使坏。在那位老黑人虐待他的孙子时,他居然不顾自己的逃犯身份已经昭然若揭,却只想给老头一个教训,让老头知道怎么爱孩子。也许这是出于对自幼缺乏爱的童年的自我补偿吧?恰恰是这么不冷静的举动,将他送上了绝路。为了避免他杀害更多的人,菲利普用枪击中他的腹部。含泪开腔的那一幕尤其震撼,不得不说那小男孩的演技十分动人。海恩斯最终死在警察的枪下,只是因为他要将明信片送给菲利普,却被误认为要掏枪。事实上他的枪早就被聪明的菲利普丢在枯井里。

  弥漫于整部电影的海恩斯对孩子淡淡的几不可闻的爱,让我回想起菲利普一步三回头看他的样子,就肝肠寸断。他教孩子在野外撒尿,让孩子带上鬼怪面具,还穿上鬼怪装,他带着孩子去玩“trickortreat”的抢劫游戏,为了让孩子体验坐过山车的感觉,他把孩子绑在车顶,用极端快的速度飙车,孩子的笑飘荡在空旷的路上。他多么像一位疼爱孩子的父亲。他的出现,弥补了菲利普没有父爱的缺失,而他的死去,带给菲利普深刻的悲伤与怀念,两者孰重孰轻?与电影片名“完美的世界”相比,真实的世界多么残忍,几乎要怀疑这个片名是本着光荣的讽刺任务来着,因为,这个世界可是一点都不完美呢。真正懂得爱的人,未必能够得到爱;刚刚建立起感情,便要经历生离死别的分崩离析;死在警察枪下的未必都是坏人,在家虐待孩子、限制孩子的父母长辈往往不知道自己不恰当的爱很可能就是罪大恶极。即便无法为整部电影整理出明确直接的感情主题,想想这些便觉得纠结万分,这个世界真的好复杂,不尽如人意的人事百分之百,小孩的世界往往天真无邪,却不得不毁灭在大人正义凌然的抉择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