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东西问)吴家林:如何以摄影为桥向西方展示中国形象?
中新社昭通11月18日电题:如何以摄影为桥向西方展示中国形象?——专访摄影家吴家林
中新社记者缪超
有时候,一图胜千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摄影师走进家乡云南的大山,着眼于中国普通民众在自然状态中的美好人性,坚持用心灵感知去捕捉具有戏剧性且真实的瞬间。其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浓郁的地域特色,也具有厚重的中国历史感和文化感,最终在世界各地举办影展,在西方摄影界引起巨大反响,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形象。
他就是吴家林,唯一入选《布列松的选择》以及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丛书《黑皮书》的华人摄影家。
如何以摄影为桥,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吴家林近日在家乡云南省昭通市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中国摄影要融入中国人的影像艺术个性与东方美学,创造自我。有别于西方的东方摄影,能够丰富世界摄影的多样性,必将吸引更多世界的目光。
吴家林摄影作品“拉家常”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是如何走上摄影之路的,西方为什么认可您的摄影作品?
吴家林:我年出生,已近耄耋。青年时,当过小学教员、县文化馆员、新闻通讯员。年开始接触照相机,从此走上自学摄影之路。一开始,我与众多中国摄影师一样习惯摆拍。但后来逐渐意识到真实才是摄影最本质的特性。笃定真实,慢慢形成自己的摄影风格:不组织、不摆拍、不表演、不干预。
意识到真实,是我受到西方摄影界认可的原因之一。但能被西方摄影主流欣赏,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当时没有去跟风西方。有人说,我是在学习法国著名摄影家布列松的抓拍手法,但当时我并不知道布列松是谁。我是以东方人视角,记录这块古老土地上的芸芸众生,展示出中国摄影的独特魅力。正是这一点,才让西方摄影界不自禁地兴奋起来,并最早、也最普遍地得到国际同行业的肯定。
吴家林摄影作品“卖鸟人”。
中新社记者:“摆拍”是西方长期不认可中国摄影的主要原因吗?
吴家林:首先要澄清,“摆拍”不是中国摄影的“特产”,它是西方摄影史的一部分。过去,西方许多经典照片都有摆拍痕迹,包括著名的罗伯特·卡帕的《临死前的士兵》、罗森塔尔的《星条旗插上硫磺岛》,以及反映二战胜利的照片《胜利之吻》与《攻克柏林》等。客观地说,原因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技术不具备抓拍条件。
摄影源自西方,中国摄影自然会受到西方摆拍历史影响。一直以来,西方对中国充满无限好奇,希望看到真实的中国。显然,摆拍并不能满足这种愿望。目前,中国摄影界的摆拍风气仍一定程度存在。照相机是历史的眼睛,在相机面前表演或通过相机刻意选择被观看的中国,其照片价值就会土崩瓦解。我认为,中国摄影当前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尊重历史,二是尊重真实。
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博物馆的“吴家林影像馆”内部。
中新社记者:曾有中国摄影师认为只有反应尖锐历史,才能受到西方认可。您怎么看?
吴家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纪实摄影确实存在一种“历史题材决定论”,认为拍摄尖锐题材更受西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