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代表着顺利、成功和圆满。8月22日开幕的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倍受瞩目,既在于她过去十年间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和中外合作交流方面的重要成就,也在于中国疫情防控常态化大背景下,中国电影市场和电影人的表现,为全球业界所展现出的信心与希望。
8月24日下午,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外电影合作论坛暨影片创投会”在怀柔成功举办。到场嘉宾有博纳影业集团行政总裁蒋德富、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刘春、开心麻花总裁刘洪涛和华纳兄弟中国区总裁赵方(女)等。日本导演岩井俊二、芬兰导演雷尼·哈林和马来西亚KRU娱乐总裁拿督诺曼·阿卜杜勒·哈利姆则通过联线,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交流。《巨齿鲨》出品方、华人影业总裁应旭珺女士则做了特别分享。现场气氛一直相当热烈,观众的情绪,也被演讲者的精彩发言调动起来了。
一、当前中外电影国际合作的市场潜力与重要意义
七夕情人节当天,大陆票房突破五亿大关;8月27日,年度累计超过五十亿,展现出了明显的复苏迹象。未来三五年内,中国取代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但与之同时,相比好莱坞大片票房收入大约只占全部收入三分之一,本土票房只占全部票房三分之一这两道硬指标,中国电影高度依赖于本土首轮放映,别说打开欧美市场,就连周边的东南亚都很难影响。而且,国产片对品牌增值与衍生品开发做得委很不够。
电影是艺术与技术的平衡,是最能展示创意的文化产业,美国年度票房只有亿美金左右,它所带动的相关产业,可以创造上万亿的产值。在这一点上,中国电影要走的路显然还很长。实现全球票房第一,确实只能算是一小步。
而中外合拍电影,无疑给了中国电影一次全面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缩小自身差距的机会,对助推中国电影提升质量,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过往中外电影合作的成果与不足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合拍/合作电影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道路。《末代皇帝》《卧虎藏龙》都曾斩获多项奥斯卡大奖。大量的中港“合拍片”,如《霸王别姬》《大话西游》等,也是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最近几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不仅让大量港台导演和明星安家京沪,一些海外导演也常驻中国大陆。执导成龙《绝地逃亡》的雷尼·哈林,就把事业重心放了北京,零距离融入中国电影市场。他也分享了自己拍摄中国电影的具体心得。
拿督哈利姆则介绍了自己在国际电影合作中的经验和体验。
刘洪涛敏指出,中美观众之间存在很多共性,都是特别讲究逻辑、合理性。这是中美合作的最大便利。
蒋德富以《红海行动》为例,阐述了民营公司在海外拍片的务实精神。
刘春则以《卧虎藏龙》为例,强调了本土题材开发兼顾国际市场需要注意的因素。
作为华纳兄弟在中国的代表,赵方女士则以《白蛇:源起》和《巨齿鲨》为例,给中国电影人提供了宝贵的选片思路。
年初上映的《白蛇:源起》,是由国内顶尖的追光动画与华纳兄弟的一次完美合作。没有它的成功,可能就不会有暑期档《哪吒》的大爆。
影片放弃了传统过时的“报恩”元素,设计了新奇大胆的全新故事,真正做到了成人向全球观众也不会有多大理解障碍,但却是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传递出的是东方社会特有的细腻情感观。制作水准和特效场,完全可以比肩好莱坞动画大片。
岩井俊二是在中国拥有不少粉丝的作者型导演,无论叙事方式、剧情走向还是构图剪辑,都带着鲜明的日式清新。《你好,之华》原本是他创作的一部小说,却巧妙地将背景移植到了中国大陆,经过周迅、秦昊和张子萱等实力演员的,让这个故事也足以打动不少人。岩井导演特意加入了中国人传统的放生等镜头,更能让观众感觉亲切。
《你好,之华》有着对情感的细腻表达,有着对女性成长与独立性的思辨,有着对家族门第与社会鸿沟的拷问,这些对中日两国来说,接受都不是问题。相比普通的爆米花影片,这样的作品更能带来观影的仪式感,也是成熟的电影市场不可或缺的。
而年8月上映的《巨齿鲨》,无疑堪称近年来中美合拍片中的标杆作品,也为中国电影人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范例。这是一部成本约1.5亿美金的视效大片,需要四亿美金以上才能回本,仅靠中国市场是根本无法满足的。
华人影业将原著的血腥内容减弱,使其变成老少皆宜的PG—13,扩大了观众基础,并融入动作、灾难、科幻和喜剧元素。他们邀请对中国元素有足够的尊重和理解的资深编剧,创作了让中美双方都认同的剧本,将故事背景放在中国。进而组建了一个非常专业的拍摄团队,确立制片人中心制,在新西兰和中国同时开拍。并将中国之外的宣发,全部交给了合作方华纳影业。
与之前很多合拍片不同的是,《巨齿鲨》由中国公司担任第一出品方,并且有中国明星李冰冰出任戏份不少的女一号。在具体拍摄和大陆宣发的全程中,华人文化拥有相当的自由权,这既彰显了自身实力,也体现了合作方华纳兄弟的诚意与务实精神。这样的一种合作,显然值得国内公司学习借鉴。
当然从本质上来说,《巨齿鲨》还是一个完全的西方故事,男主杰森·斯坦森的戏份要重得多,将李冰冰的角色换成白人,对影片的成色不会有多少影响。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在影片中并没有多少展示,这当然是为了打开美国市场的需要。正因如此,《巨齿鲨》可以连续两周占据北美票房冠军,并最终实现了大陆票房破十亿,全球破五亿美金的漂亮成绩。
但如此一来,影片恐怕就无法如《战狼2》一般,让中国观众真正产生自豪感。此外,华人影业只能负责大陆宣发,也清楚的体现了中美电影工业之间的差距。
三、美英、美日过往电影合作带给中国的启示
美国是世界电影第一强国,日本和英国GDP排名世界第三和第五,正好也是第三和第五大电影市场(韩国第四)。因此,美英、美日合拍/电影的成败得失,也非常值得中国借鉴。
一方面,英国电影市场被好莱坞垄断,纯英国片在本土的市场份额,常年不到10%甚至5%,但由于政府相关扶持政策,似乎并不妨碍优秀“独立电影”的涌现。如《国王的演讲》《帕丁顿熊》等。
年,共有四部英国独立电影跻身年度前二十,最高排名是第十一位的《唐顿庄园》。另一方面,好莱坞大片的导演、主演和重要岗位,大量被英国从业者占据。
《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这些超级IP的原著小说作者都是英国人,故事发生地主要是英国,电影主演以英国演员为主,讲话当然也是英伦发音。不了解底细的观众,会认为它们是英国电影,更多人则以为是英美合拍片,事实上,它们的主控都是好莱坞巨头。
但这些电影,呈现出的确实是与标准好莱坞电影气质不同的英伦范和绅士风,是对英国文化的全面展示和宣扬。但英美文化的共性,显然还是要多于差异,这与中美不同。
但是,英国建立不起完整的全球电影产业链,必须依靠美国资本,于好莱坞六大,依赖他们的资金和宣发渠道,才能在全球斩获天量票房。如果让英国独立电影公司来运作,效果就要差得太多。即使是那些独立电影,也要积极争取美国的资金。显然,中美合作不能走这样的路径。
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门户大开,向美元屈服。日本本土电影已经连续十二年占据一半以上市场份额,全球能做到这一点的国家屈指可数。(中、印、日、韩)
日本曾涌现过北野武、小津安二郎等大导演,但真人电影远不如动画片发达。以宫崎骏、今敏和新海诚为代表的顶级动漫导演,在全世界拥有众多粉丝,每年的票房冠军,往往也是本土动画片。年,《天气之子》力压所有好莱坞大片夺冠。
日本动画片坚持采用2D,是唯一可以与好莱坞抗衡的动画类型。多年来,好莱坞则热衷于将日本动漫改编为真人电影。当然,这样的电影很多不能算合拍,只能算合作。
《哥斯拉》表现不出原著的末日情节和悲悯意识,只能用视效果来充数。斯佳丽·约翰逊主演的《攻壳机动队》被吐槽不断。詹姆斯·卡梅隆的《阿丽塔》,CG捕捉做得以假乱真,动作场面无可挑剔,但依然被人诟病。
在真人电影方面,《黑雨》《硫磺岛来信》等合拍片虽有不少日本演员参与,但精神气质还是美国式的。相比美英合作,美日合作无法特别深入。毕竟这是两个民族、两种语言、两类文化的交流。索尼收购哥伦比亚影业,改变的也只是公司名称。
四、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中外交流合作的未来展望
好莱坞的全球发展战略,自然也是中国头部公司未来的努力方向,也唯有中国片商,才有可能成为好莱坞六大的真正竞争对手。如果在未来,世界十大片商由中美大致平分秋色的话,那确实值得中国人自豪。
过往,博纳曾参投了《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一条狗的回家路》等美国电影,腾讯手笔更大,跟投了《毒液》《海王》等商业大片,但缺乏自己主导的作品,总会显得底气不足。
在未来的中美合作中,中国公司应该逐步提高话语权,逐步在更多影片中成为第一出品方,让自身更加发展壮大。华人影业已经开了个好头。
用好莱坞的叙事模式,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特质,展现中国国家形象,将会是未来中外合拍片的发展方向。
就国内外票房占比问题,中外合拍片即使无法达到美国的一比二,也应确保超过一比一,否则,电影强国就无从谈起。
中美两国的城市都是移民城市,中美两国的城市文化都是草根文化,这与英国的绅士文化,日本的小资文化对比鲜明。美国改编日本动画往往水土不服,但做中式的“功夫熊猫”却没有什么水土不服问题。这是中美电影合作的有利因素。
在题材选择上,为全世界观众喜闻乐见,能传递出普适价值观的的动作片、科幻片、灾难片、爱情片和动画片,会更多的受到欢迎。而相比单片,系列片在宣发和培养观众等方面有不小优势。《巨齿鲨》和《白蛇》均要打造成系列。
自张艺谋《英雄》以来,能打入美国主流市场、讲中国故事的影片,只有古装武侠一种,如今这种类型却严重衰落,拍摄和表现手法落伍,人才流失,应引起足够重视。
目前中美、中日等国的电影合作,更多的只是一种“请进来”模式,反映的是中国电影现实的落后处境。未来应该有更多的片商“走出去”,借鉴盛日公司在美国与华纳合作《神奇动物在哪里》等影片的经验,与主流片商合作,直接参与北美的票房竞争。
东南亚不仅有大量的华裔人口,更是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很深,而与英美文化有所隔阂,当地民众的收入不低,也不欠缺观影习惯。中国电影公司的海外拓展,可能要将其当做重中之重,作为全球化战略的突破口。
中国电影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借鉴英美合作的先例,
过往,中国的《还珠》《甄嬛传》很受东南亚女性的欢迎,香港的动作片和黑帮片,在当地也有不少拥趸。中国电影公司可以借鉴美国全面打开英国电影市场的经验,用中国资金和团队在东南亚拍摄合拍片,并以此为突破口,为中国和东盟的电影产业一体化创造条件。
在青春片和恐惧片等类型上,泰国电影人展现了不俗的水准。中国的《唐人街探案》《误杀》等大片,都选择了泰国做背景地,不妨借鉴《重返二十岁》一本两拍的模式,与东南亚电影公司进行更为深度的合作,并打造包装当地明星,也可以让他们参与中国本土大片的拍摄,实现双赢。
十年如影,如影相随。为期八天的北影节终将落幕,持续半天的“中外电影合作论坛暨影片创投会”虽是其中的小插曲,却为业界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与思路,并让更多人看到了信心所在与努力方向。一年之后,当我们重聚雁栖湖之时,必将带着自己的成果与收获而来。相信不少与会者,也是这场论坛的受益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