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烽火传讯,其速度堪比今天的光电传音。

壹古代的两个传讯故事

公元前年9月12日,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了一场战役,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胜利。为了传递胜利的喜讯,雅典统帅派一个叫裴里庇第斯的士兵回去报信。裴里庇第斯是个有名的“飞毛腿”,他一口气跑到雅典,上气不接下气,激动地喊道:“雅典人,我们……胜利了!”说完,就倒地死了,累死的。

这就是现代马拉松比赛的渊源。

在希波战争发生三百年前,正是我国西周周幽王(前年―前年)时期,也发生过一件因通信而导致的灭国事件——烽火戏诸侯。

西周时有一名美女褒姒,性不爱笑,幽王为取悦她,举烽火召集诸侯,诸侯匆忙赶至,却发现并非寇匪侵犯,只好狼狈退走。后来,犬戎入侵,周幽王举烽火示警,诸侯以为又是骗局而不愿前往,致使幽王被犬戎所弑,褒姒被掳,西周灭亡。

当然,西周灭亡是历史的必然,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个催化剂。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就已在利用烽火通信。

理论上来说,烽火传讯的速度就是光的速度。光速每秒约30万公里,区区一个马拉松42.公里赛程,转瞬即至。如果当时希腊也有烽火台,也就不会发生长跑健将裴里庇第斯的悲剧。

贰烽火传讯到底有多快?

烽火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烽火台后来成为中国长城防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甘肃境内分布有战国秦、汉、明三代长城。长城是一个由关隘、城墙、楼台与烽火台等组成的规模浩大的军事系统工程。不论汉长城还是明长城,烽火台的数量都是最多的单体建筑。目前,汉长城沿线发现单体建筑座,其中烽火台座。明长城沿线发现单体建筑座,其中烽火台座。

为什么要建这么多的烽火台呢?这就要从烽火台的作用说起。

在古代,烽火台的设置基本上是以交通线和边防线为主。河西走廊长城的烽火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长城同线的烽火台,其任务是烽火报警、传递邮件、守卫长城、保卫边境;另一类是了望报警的烽火台,是延伸到长城边墙之外的望线,主要任务是向指挥部门传递准确的军情。

当马蹄纷乱、人声哭号,烽烟便是一道伤口,更是一道紧急动员令。在烽火台上点燃引火苣,一股浓烟升起,人们看见烟火,就知道有敌进犯。

“昼则举烽,夜则举火”是烽火的两种形式,从视觉原理上来看,人们在白天很容易看见烟,而在夜晚则能够清晰地看见火。要使白天的烟浓一些,那就得有特殊的材料,比如用狼粪做燃料。

为了快速传递信息,长城沿线修筑了大量的烽燧。汉朝时,边境五里设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垒,一百里一城寨。

如果边疆有警,消息究竟多长时间才能准确传达到长安呢?汉代烽火通信的速度,据汉简记载,一时约行99里,西汉实行一日十八时制,一里约等于今天的米,若以此折算,汉代烽火传递速度一昼夜当行.15公里,从敦煌到长安只需要三昼两夜60小时。

汉武帝时期,“帝国双璧”卫青、霍去病率军抵御匈奴时,就曾以烽火作为进军号令,在高效便捷的烽火传递下,昼夜之间汉军就可将河西军情信号传至辽东,远达数千里。

“候骑至甘泉,烽火通长安”并非夸张,甘泉在今陕北,离汉都长安大约公里,烽火通信已达,而驿卒还在里之外,这句诗同时也揭示了汉代军事通信中,烽火与邮驿并行的制度。当遇上阴雨大风天气,烽火一时间不能尽数燃起时,边亭就会派出飞骑或命人快步跑向其余烽台传递情报,“匈奴人入塞,天大风或雨,烽火不燃者,亟传檄告,人走马驰以疾”。

叁烽火台是如何准确传递信号的?

烽火台本质上是一种报警系统。作为一种传递军事情报的手段,烽火是如何传达信号的呢?这还用说?燃火放烟就表示“狼”来了。其实并不是这么简单。

20世纪70年代,在甘肃敦煌一带出土了大量的汉简,其中就包括《塞上烽火品约》。《品约》记载了比较完整的预警条例,通过预先分析敌情,分别以特定烽火信号及不同组合表达不同含义。这些预先约定的信号,可以令汉军迅速而准确地知道敌情,以便调集部队进行备战。史料还记载了有关敌军犯境的其他规定,如敌人入塞、举放烽火之时,所有边亭负责尉吏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到位,以便及时将入侵人数与犯境部位呈报至上级都尉府。

汉代实行三烽三苣火制,比如,看到10人以上敌人在塞外或是1人以上已经入塞的情况,白天要举二烽,晚上则举二苣,同时还要燔烧一积薪;有多敌人攻打亭障时,则是三烽三苣三积薪。倘若敌人已将亭障攻下,士卒们必须要点燃苣火并将其时离时合,叫作“离合苣火”,意味着局势已到最危急的时刻了。

明代实行五烽及以上制度,并且利用硫磺、硝石等材料加上放炮的声音,使军情传递更加急速和准确。如来犯敌人数目在一二至百余人之间,举一烽,鸣放一炮;人以上,二烽,二炮;人以上,三烽,三炮;0人以上,四烽,四炮;0人以上,五烽,五炮。

漫漫边关,烽火常燃,驻守在烽燧的士卒们,为了保证烽燧的正常运转,艰辛付出,确保信息畅通。这种古老迅捷的光速传讯技术,也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

撰文丨黄建强图丨王文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5915.html